“又干又热”的夏天,涨了电力需求,降了发电量,并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8月16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是高温红色预警连续发布的第5天,也是今年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的第27天;武汉中心气象台8月16日17时00分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一周,湖北房县、丹江口、恩施等8县(市)已达特重气象干旱并将持续;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米至5.7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这一波高温热浪,重庆几乎稳居热力中心。近期的平均气温纪录、最低气温纪录、连续40摄氏度+日数的纪录等几乎全方位被打破刷新,不仅白天酷热难耐,夜晚温度也居高不下,街边树木绿植有的被烤焦。网友评说“连后羿都被热跑了”。
极端高温天气下,全国多地启动有序用电,或要求工业企业“让电于民”,或倡议“节约用电”。
8月15日,四川省一则通知引发广泛关注:通知要求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停电时间从15日0时至20日24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多地启动有序用电,与去年下半年的限电原因存在明显区别。去年限电主要是受“能耗双控”和煤炭价格暴涨影响。今年则主要是因为炎热高温导致的电力需求增长,同时部分地区干旱天气致使水力发电量出现下滑。
而八九月份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高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气象干旱转为农业干旱有许多条件,只有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的气象干旱才会引发农业干旱。目前,仅从高温天气就判断粮食产量遭受影响,并不客观。
“最热”的夏天与“减少”的降水
上市公司泸天化15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公司泸州纳溪区生产装置于15日全部停车完毕,停车时间期自15日0时至20日24时。此次限电停产预计导致尿素产量减少约3.5万吨、甲醇产量减少约1万吨,预计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减少约0.3亿元。
对于装置为何停车,公告显示系因落实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关于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
第一财经从多位业界人士处证实的《通知》称:由于当前电力供需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为确保四川电网安全,确保民生用电,确保不出现拉闸限电,经研究决定,从8月15日起取消主动错避峰需求响应,在全省(除攀枝花、凉山)的19个市(州)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放高温假,让电于民。
据四川省气候中心官方公众号11日发布的《高温干旱情报速递》介绍,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得又早又猛。7月以来,全省平均气温26.0℃,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2.1℃,排历史同期第一高位。全省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共有96县站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全省平均高温日数16.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1.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与高温携手而来的还有干旱。上述资料显示,7月以来,四川全省平均降水量135.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列历史同期第一少位。全省大部地区偏少两至六成。
据四川省伏旱地方监测标准,全省共有101县站出现伏旱。8月上旬,全省大部气温明显偏高2.4℃,为历史同旬第一高位;降水显著偏少38%,为历史同旬第一少位。全省目前仍有45站旱情在持续和发展,局地旱情偏重,其中19个县站处于重旱状态。
数据显示,7月4日至16日,四川遭遇历史罕见长时间大范围高温极端天气,电网最大负荷达到了5910万千瓦,较2021年增长了14%。居民日均用电量达到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3%。
从供给端看,四川是我国水电第一大省。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4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1.2%,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送出端。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已建水电装机容量8887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长江证券日前发布的研报分析称,水电出力由丰转枯是造成电力供需趋紧的重要原因。7月份以来,我国来水由丰转枯,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9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0.6%,进入8月份,8月1日~9日三峡水库出库流量达到1.3万立方米/秒,同比减少17.25%。
“偏枯的降水对我国水电出力能力产生较大的限制,而作为我国第二大电源的水电出力能力同比转弱,火电顶峰压力将同比显著提升。”该研报称。
尽管四川省内有紧缺,对外却不能直接断了供应。林伯强告诉记者,按照“西电东送”战略,四川境内梯级大型水电站均由国家统筹安排开发和消纳,省内、省外有固定的分配比例,并不是四川优先消纳,多余电量才外送。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称,四川缺电实际上也会对外送电量的省份造成一定影响,包括华东、西北、华北、华中、重庆和西藏等地。“不能不送,但是可以协商少送一点。”
“两头涝、中间旱”影响秋粮生产
立秋之后,高温仍然持续。产量占到全年粮食产量75%的秋粮,距离收获将近50天。据中国气象局预计,未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