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投资提示:
1.节能减排:国务院牵头,文件中专门强调重在落实。在我们的十四五规划系列研究当中,我们看到了数百上千份规划,规划发布的单位各有不同,有单一部委发布、多个部委联合发布、地方政府发布甚至行业协会发布等。比较下来,《“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由国务院发布,侧面体现了政策端对于环保的重视。而政策端重视的另一体现,则是规划中详细地列举了负责落实的政府单位。例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第一项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中提到:“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
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并强调“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当然,规划与实际产业发展可能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也有所出现。2022年2月以来,我国已经完成规划中“新能源车销售量占新车销售总量20%“的要求,2022年7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5%。
2.曾经的成长股:污水处理的壁垒在哪里?污水处理行业当前面临技术壁垒有限、资本壁垒减弱等难题。一般地,企业可以凭借技术、资本、管理、规模等优势成长壮大。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城镇污水资源化率从20%提升到25%,理论上讲,这将提升污水处理投资力度,也有利于污水处理相关企业业绩提升。但现实情况可能需要再讨论:污水处理项目是基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13年曾经是环保股的牛市,2016-17年也有一段PPP的浪潮,即使后续部分公司被证伪,但当时的龙头企业其实是具备比较强的资本壁垒的。但2020年疫情之后发生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资金缺乏,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或者地方适度加杠杆的方式以专项债的形式提供资金,从而打破了龙头企业的资本壁垒,反而降低了市场集中度。而技术上,膜法、氧化沟法等技术并不独家,技术上扩散得比较广,反而使得技术壁垒不高,市占率也难以有效提升,项目收益率的差异可能来自于有限的管理壁垒。因此,从政策规划落到投资实战上,我们更加关注哪些公司有明显的资源绑定、技术壁垒、资本&管理壁垒等个体优势。
3.固废处理&循环经济:固废处理集中度低、循环经济任重道远。十三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同口径处理能力从30万吨/日上升到55万吨/日,预计十四五期间将从55万吨每日上升到80万吨/日左右,虽然增加的量类似,质量可能也有提高,但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对应到投资当中,可能景气最高点也逐步过去。当前我们也看到垃圾焚烧企业开始转型谋求增量发展。固废处理:工业废物分为一般固废和危害废物。危废是政府严格管控的,需要找专门机构处理,因此危废处理反而有牌照壁垒优势,技术上有一定难度和规模效应。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市场规模体量是可以做到比较大的。但需要精细化管理,类似偏制造业加工的逻辑,而非传统环保企业为政府打工的模式。所以循环处理不能只做单一产业,也不能只做单一地区,要全国多产业,范围更大,规模更大,更有效益,核心还是提升市占率。
4.环境监测:周期性轻资产运营属性。监测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采购,以设备销售为主,相对来说资产较轻、毛利率较高。但需要考虑的是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例如,每5年一轮监测的更新改造,景气度在第2-3年伴随着新增需求的落地逐步上升,第4-5年伴随着采购结束而逐步下降,这一点在规划中也有体现。例如《“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提到:国家设置土壤环境背景点2364个、基础点20063个,每5-10年完成一轮监测,掌握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当然,除了周期性的贝塔属性,不同监测领域(水/大气/土壤等)各自的景气度也有不同。因此需要关注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对于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对于政策的判断等等,创造自身的壁垒和阿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