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IPO在港股悄然流行。
近日,微创脑科学成功登陆港股市场,作为境内神经介入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这家企业仅仅发行约2%的新股,IPO净募资金额仅有2.78亿港元。此外,做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润迈德此前在赴港上市时,也仅发行约2%的新股。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末,已有15家港股上市公司首发股份数量占总股份比例低于10%,其中6家公司不足5%;而去年全年,两项数据分别为18家和2家。
业界分析,于IPO企业而言,“袖珍”发行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放大流动性溢价的效应,但是当解禁“洪峰”来临,由未经充分博弈的股价支撑起来的市值能否经得住解禁考验,则需要打上问号。
“港股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关企业假如发行的比例非常低,反而会引起机构的关注和调研。”百惠证券策略分析师岑智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否“袖珍”IPO,这些企业上市之后股价表现如何,还得看自身的基本面和业绩,市场再去判断它的价值。
港股IPO降温
火热的港股新股IPO在2022年降温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香港IPO市场共有42家公司上市,其中有35家公司为首发上市,2家为港股SPAC上市,5家为以介绍方式不发行新股上市的公司。42家港股IPO募资总额约377亿港元。
港交所发布的2021年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港股市场2021年共有98家企业IPO,募资额达3288亿港元,属于历年较高水平。
对比去年的IPO大年,今年前7个月,港股IPO数量和募资额仅占去年全年的43%和11%,两项数据均未过半。
对于港股IPO遇冷,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近日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受美联储大幅度加息及缩表、俄乌持续冲突等影响,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跟随全球新股市场走势,融资总额及数量均大幅下滑。以半年计算,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数量为2013年以来同期低位;募资额则为2012年以来同期低位。
报告进一步指出,整体港股新股市场放缓和估值下降,加上缺乏超大型和大型的新经济新股上市,令融资总额显著滑落。
港股IPO遇冷背后,新股上市表现大滑坡是重要的因素。
德勤统计数据也显示,以整体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分析,今年上半年新股的平均上市首日回报率下落至-3.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1.1%。
回报率下降,也令不少拟港股IPO企业“打退堂鼓”。据港交所数据,今年前5个月,累计收到上市申请97家,同比下降30%;上市申请在处理中的有141家,同比下降13%。甚至有不少拟上市企业在临门一脚选择“退出”——1至5月,16家拟港股IPO企业已获得原则上IPO批准,但在申请有效期内没有上市,相比去年同期的9家增加了7家。
“袖珍”IPO悄然流行
“我们对投的公司比较有信心,所以就算有破发预期,也不会改变我们的发行计划。”一家中型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面对降温的港股IPO市场,少数公司选择按下暂停键,但更多的拟IPO企业仍按部就班准备登陆港股市场。
“袖珍”IPO现象随之出现。
所谓“袖珍”IPO,是指新股上市发行时将发行数量和发行比例压缩在一个较小范围。
数据显示,剔除SPAC上市和介绍上市公司后,今年来,截至7月末,已有15家港股上市公司首发数量占总股份比例低于10%,其中6家公司不足5%,两者分别占比43%和17%。
多年从事境外上市业务的胡律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交所上市规则及相关指引并未规定强制性的最低发行比例或最小募资规模,其主要设定了公众人士所持股比的门槛,关注点更侧重于“保证流通”。因此,出现港股发行比例不足5%的情形也符合港股上市规则。
根据港交所规则,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其公众股东的持股占总股本比例要达到25%,如果上市时市值超过100亿港元,该持股占比则可减至15%。
何谓公众股东?港交所规定三类人士不能归为公众股东:上市公司的核心关联人士、任何由核心关联人士直接或间接资助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人士、惯常听取核心关联人士的指示处置股票的人士。上市前已经发行的老股只要不属于以上范围内,也属于公众股东。反之而言,不足够的公众持股占比,需要靠IPO新股东凑足。
这也意味着,IPO新股发行量占总股本比例,受限于老股中的公众股东占比。新股发行量比例,在满足公众股东占比的条件下,存在调整空间。老股中的公众股东占比越高,新股发行比例可以相应降低。
翻看港股IPO历史数据,“袖珍”IPO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港股IPO发行比例低于10%的个股累计共有59家。其中,2021年至2022年前7个月合共33家,占比55.9%。此外,自2000年以来,港股IPO发行比例低于5%的有15家,今年前7个月出现的数量占比就达40%。
新经济企业的折中选择
仔细梳理港股今年前7个月15家IPO发行比例不足10%的上市公司,记者发现,这些公司大多数为新经济公司。
其中,软件服务行业的有4家;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行业的有4家;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的有3家。这三大行业合计共11家,占比高达73%。
作为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