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银行业要唱“重头戏”
——访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
商业银行要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精神,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以赴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在融资规模量大的“债”和“贷”领域,银行业要唱“重头戏”,充分发挥主承销、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及时将稳经济的“源头活水”注入实体经济。同时,积极拓宽金融产品的服务覆盖面,进一步突出资金对各类型市场主体的“精准直达”,助力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更好地发挥精准浇灌作用和救急纾困效用。
要高度重视“稳投资”对实体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项目的资金支持,推动新增项目尽快开工,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实施。
今年二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如何激活和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如何稳住经济大盘、对受影响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纾困?如何平衡好短期风险与中长期发展?
作为总部在上海的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掌门人”,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认为,商业银行既要全力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者,又要全力当好经济民生的服务者,还要全力当好风险底线的坚守者。
郑杨表示,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讲,要激活实体经济需求,首先就要全力推动新增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在融资规模量大的“债”和“贷”领域,银行业要唱“重头戏”,充分发挥主承销、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及时将稳经济的“源头活水”注入实体经济。
1.发挥好资源配置渠道作用推动政策落到实处
上海证券报:您如何理解银行业在本轮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郑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3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从财政、货币、产业、消费、外贸、就业等各方面进行统筹部署,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振全国经济。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支柱,在本轮经济恢复过程中,要着力发挥好以下三方面作用:
一是全力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者。商业银行要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精神,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以赴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二是全力当好经济民生的服务者。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快落地见效。同时,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乡村振兴、消费民生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积极纾困各类受疫情影响群体,助力经济早日恢复常态。
三是全力当好风险底线的坚守者。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稳定经济大盘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内外部环境的趋势研判,持续提升对潜在风险的预测预警和及时处置化解能力,确保资产质量稳步夯实,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上海证券报:今年上半年以来,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您看来,激活实体经济需求,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郑杨: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激活实体经济需求,可从以下四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全力推动新增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在融资规模量大的“债”和“贷”领域,银行业要唱“重头戏”,充分发挥主承销、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及时将稳经济的“源头活水”注入实体经济。同时,积极拓宽金融产品的服务覆盖面,进一步突出资金对各类型市场主体的“精准直达”,助力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更好地发挥精准浇灌作用和救急纾困效用。
二是全力推动各类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尤其要高度重视“稳投资”对实体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项目的资金支持,推动新增项目尽快开工,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在上海,浦发银行将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用足本次调控政策的信用放大效应,加大资金投放量,跨前投资、靠前承销,支持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盘活各类生产要素。
三是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的项目提供“股债贷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重点完善小微金融服务“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加快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便利度;精准锚定外贸企业需求,扎实做好各类跨境金融服务,助力上海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固链”。
四是多维发力促消费、稳就业、保民生。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重点群体的纾困支持,本着“应延尽延”的原则,主动减轻资金还款压力;围绕促消费政策,聚焦新能源汽车、购物节等重要消费领域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