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热"还是"虚火"?复合铜箔热度带动板块持续升温
时间:2022-08-1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锂电产业链上,每一个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都会引发一阵躁动。在日益增长的传统铜箔市场上,复合铜箔凭借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打开了一个缺口。

新进入者找到了工艺技术上的契合点,正在打通客户认证的道路上努力奔跑;老牌铜箔厂商也严阵以待,但现阶段步伐稍显落后;头部设备厂率先获益,已经将订单反映在业绩增长中。蓝海能否铺开,还需拭目以待。

工艺变革激起涟漪

技术验证有待时日

复合铜箔(PET铜箔)的热度在近期“肉眼可见”地提升。

东威科技、宝明科技、双星新材等公司在7月密集与机构交流,其中东威科技先后接受了74家机构调研。紧接着便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光大证券等券商陆续发布研报唱多复合铜箔发展空间。斯迪克、方邦股份、裕兴股份等公司也积极披露公司相关业务情况。与此同时,部分投资者已经享受到第一波红利。过去两个月,东威科技、宝明科技股价翻倍,双星新材、万顺新材等公司涨幅也超过50%。

复合铜箔为什么这么火?接下来还能火多久?

铜箔在锂电池中作为负极集流体材料,在电芯成本中占10%左右,目前主流工艺是电解铜箔。复合铜箔是一种新工艺,以PET等高分子材料为基材,上下两面沉淀金属铜,制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

电动车燃烧事件仍在挑动大众的敏感神经,因此复合铜箔的安全性能被广为看好。正是由于中间一层PET基材的存在,让复合铜箔在发生短路时更容易熔断而切断电流,从而防止电池热失控。此外,铜金属用量更少还意味着重量更轻从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以及部分“去金属化”带来的成本节约。

目前复合铜箔仍处在产业化初期,只有少数公司实现或计划量产。其中之一是宝明科技,公司在7月6日公告称,计划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锂电池复合铜箔项目,总投资6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50亿元,流动资金10亿元,这也成为A股市场上首个投建复合铜箔规模产能的项目。

宝明科技计划,项目一期投资11.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10亿元,租赁厂房进行生产。公司在此前调研中表示,赣州一期项目达产后年产约1.5亿~1.8亿平方米锂电复合铜箔,相当于传统铜箔约1万吨。该项目是激起复合铜箔板块层层涟漪的动因之一,但从量上来看,折合1万吨的产能在市场上只是一个“小水花”。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锂电铜箔出货量达28.05万吨,国内规划新增锂电铜箔产能近100万吨。折算成电池产能来看,现在1GWh电池对应约0.07万吨主流6μm传统铜箔,上述复合铜箔产能约能满足14GWh的电池产能,而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600GWh。

更为关键的是,生产出的复合铜箔最终要通过客户认证,有标杆电池厂做出示范应用,才算真正叩开电池产业链的大门。而现有厂商基本还在产品送样和验证的阶段。“我们已经送样了多家客户,其中一些客户下了一些小批量订单。一期项目建设周期是12个月,后期我们也会根据客户验证的节奏来布局。”宝明科技证券部相关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据了解,电池材料验证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材料本身的性能测试;其次做成电芯后测试,比如穿刺实验等;最后做成不同类型的电池去做循环测试,整个认证周期为3~6个月。

另一家有量产计划的厂商是重庆金美,官网显示其复合铜箔一期项目投资15亿元,满产后可达3.5亿平方米的年产能,年产值17.5亿元。重庆金美的优势在于宁德时代的加持,企查查显示,宁德时代旗下的长江晨道间接持有重庆金美15.68%的股权。

与宁德时代绑定不仅意味着跟紧了一位大客户,还能够在验证环节走得更加顺畅。“宁德时代能大胆探索复合铜箔,是因为它能够拿到一些特定的汽车型号,针对这些车型关起门来做实验,这建立在宁德时代对部分车企的投资合作基础上。一般车规认证是非常严格的,车企不会轻易开放,很多电池厂也是在观望状态。”一位传统铜箔厂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新玩家涌入

设备厂丰收

在复合铜箔这波热度中,表现积极的公司多为“跨界者”,例如PET薄膜材料厂商或PCB厂商。而传统铜箔厂商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被视为“被替代者”。

宝明科技主要研发生产LED背光源等产品,公司业绩受手机面板景气度下降的拖累。年报显示,2021年宝明科技营收11.15亿元,同比下降19.1%,净亏损3.5亿元。公司将复合铜箔作为新的增长曲线。跨界的底气来自工艺的相通性。“我们从2021年年初开始酝酿复合铜箔的项目。复合铜箔的工艺和传统铜箔不同,而我们积累的金属镀膜技术有多年的技术沉淀,项目的技术团队也都是公司现有的团队。”宝明科技证券部相关人士称。

想要替代掉传统铜箔产品,复合铜箔还需要在成本上展现优势。复合铜箔降本的空间来自于减少铜材的使用,中金研报测算,6.5μm复合铜箔原材料成本约为6μm传统铜箔的35%,这在大宗原材料涨价的背景下,有利于缓解下游电池厂商面临的通胀压力。但在尚未规模化量产情况下,考虑损耗及良率,当前复合铜箔总生产成本较传统铜箔仍高11%。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得到的一份调研纪要显示,万顺新材、宝明科技等公司目前都能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