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资股点评:避险情绪和负面预期有望缓解
时间:2022-08-11 00:00:00来自:中信证券字号:T  T

美联储货币紧缩预期、中概退市担忧、基本面下修风险等因素导致近期海外中资股下跌。8月10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收跌2.0%和2.8%。尽管短期海外中资股市场或仍承压,但我们判断:1)在美国经济衰退担忧持续的背景下,全球流动性预期有望转暖;2)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下中概回港已成主要趋势,预计HFCAA对于已经回港及有资格回港上市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小;3)随着国内局部疫情状况未来逐步得到控制、政策的明朗化、停贷风险的缓解,预计中报期后基本面预期将再度回升,四季度起海外中资股有望迎来情绪修复推动的估值切换行情,短期我们仍建议关注全球流动性预期转暖、疫后复苏、中报业绩有望超预期三条主线。

避险情绪叠加负面预期导致海外中资股下跌。8月10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收跌2.0%和2.8%,科技/成长标的领跌。而隔夜代表美股中概股的纳斯达克金龙指数亦下跌1.7%。我们认为三大类因素导致今日海外中资股下跌:1)在7月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大超预期后,市场普遍担忧7月CPI数据或再度超预期,特别是核心CPI会较6月的5.9%进一步提升,导致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2)中美关系堪忧,特别是美国证监会主席Gensler近期的表态后,对美股中概股退市的担忧再现;3)英伟达、美光科技二季度业绩不及预期,拜登签署《芯片与科技法案》,叠加马斯克减持特斯拉股票,导致投资者对于整个科技板块,特别是半导体和新能源车行业的基本面担忧提升。

尽管短期海外中资股市场仍受避险情绪影响,但我们判断上述风险因素将逐步淡化:

1)全球流动性预期将逐步转暖。虽然美国7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大超预期,但截至上周的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已上行至今年1月以来的新高(26万人),预示未来就业景气度或逐步恶化。同时,6月以来国际原油以及美国成品油价格的下降也带动美国通胀预期逐步回落。而美国7月的CPI与核心CPI为8.7%和5.9%,均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带动美联储9月加息75bps的预期大幅回落。在美国经济衰退担忧持续的背景下,我们判断美联储不会超预期紧缩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预期有望逐步回暖。

2)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下中概回港或成主要趋势,回港中概股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近期SEC相关人员频频表态称中美跨境审计的讨论仍存在重大问题,且HFCAA加速法案若通过,中概股被迫退市时间可能提前到2023年。但在港交所已优化的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下,同股同权的二次上市企业最低市值要求仅30亿港元,且若企业被迫在美退市,其可享受三年“豁免期”来达到在港上市要求。我们认为港交所新规下中概回港做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将成为主流趋势。而综合考虑港股与美股ADR可自由转换、权重中概企业现金流较为充裕、将香港作为主上市地的企业有资格入港股通从而带来增量流动性等因素,预计HFCAA对于已经回港及有资格回港上市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小。

3)市场对基本面的负面预期有望逐步消化。尽管短期随着中报的陆续披露,增长政策的明朗化,停贷风险的逐步缓解,市场对基本面的负面预期将逐渐扭转。

三季度海外中资股或处于震荡区间,四季度看好情绪修复推动的估值切换行情。美联储货币紧缩预期、中概退市担忧、基本面下修风险等因素带来的短期避险情绪或仍影响海外中资股表现。但上述不确定性将逐步被市场pricein,而四季度起有望迎来情绪修复推动的估值切换行情。短期建议关注三条主线:1)受益全球流动性预期转暖的成长板块:未来在全球流动性预期趋势性向好的背景下,港股市场,尤其成长性较强的板块有望受益,如新能源、中概互联网等。2)受益疫后复苏逻辑的出行产业链:内地疫情多点散发态势已有所好转,疫情防控保持战略定力。疫情态势好转将对出行产业链形成催化,消费整体配置的机会随“性价比”凸显也已临近。3)关注中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的个股:8月企业中报陆续披露,业绩有望超预期的板块,如上游资源品仍值得投资者关注。

风险因素:1)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超预期,全球经济再次探底;2)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3)国内流动性收紧,外资持续流出中国市场;4)汇率大范围波动;5)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