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2中国基金业峰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本次峰会聚集了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一批头部机构和明星基金经理,围绕着全球经济走向、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基金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等诸多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智慧碰撞。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王方杰: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彰显中国基金力量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大变革时代的投资力量——2022中国基金业峰会暨中国明星基金论坛”在深圳成功举行,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王方杰发表致辞时表示,中国基金业历经20多年风雨兼程,已经成为A股市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标杆。
王方杰指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也在加速裂变与重构。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原则下,接连出台“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一系列政策,稳住了经济大盘,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一个强大的经济体需要一流的资本市场与之适应和配套。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本市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半导体、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新兴经济需要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给予新兴产业更好的资金支持。在这样的过程中,以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理应负起责任,引导资本市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将更多的资源向一批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企业倾斜,起到挖掘价值、传播价值、引领价值的作用,更加彰显资本市场的股东文化和股权文化,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
王方杰认为,中国基金业历经20多年风雨兼程,已经成为A股市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标杆,不仅促进了中国融资市场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也为广大投资人创造了可观的收益,基金已成为居民理财的主要渠道之一。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中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27万亿元,产品突破1万只,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公、私募加起来的总管理规模接近50万亿元,在A股市场占有极强的话语权。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话语权,让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更加深入人心,让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地发挥,进一步服务好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这是时代给中国基金业提出的历史课题。
最后,王方杰表示,在全面注册制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基金业必将更加奋发有为,以更优异的业绩迎接下一轮高质量发展。希望中国基金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在全球资本市场舞台拥有中国基金声音、中国基金力量。
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全球性滞胀大概率会出现
主要国家利率将持续上升
“在当前这样一个大时代,要想做好基金管理,必须要明白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大变革时代的投资力量——2022中国基金业峰会暨中国明星基金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发表题为《全球滞涨及其金融冲击》的主题演讲时表示,目前整个全球经济核心的主题词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就是疫情和全球大变局引领的全球滞胀。
滞胀到底在哪些层面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经济环境,从而改变我们金融投资的基本策略?刘元春对此表示,局部国家的滞胀目前已经来临,全球性滞胀将大概率会出现。
他认为,这一轮滞胀产生的原因是多重的,不是单纯因为能源成本的上涨,也不是单纯因为疫情或俄乌战争所引起的。
2022年以来,一方面是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另一方面是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出现恶化,这导致出现了供给、需求两端不对称效应的加剧。在疫情之后,供给恢复水平相对较慢,而需求恢复水平相对较快,这种不对称直接产生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下滑。如果俄乌冲突演变成中长期化,会直接导致粮食、能源以及各类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高企。
此外,从2020年开始,不少国家为了进行疫情救助,进行了大量的量化宽松,同时进行了大幅度的财政刺激,导致世界货币供应出现了全面宽松,全球的利率水平出现了大幅下降,这种强刺激的后遗症可能会在当下显现。
刘元春以美国为例指出,今年4月份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8.6%,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价格,这对于物价的上涨贡献了40%,而核心制成品、进口商品对于物价的上涨也贡献了30%左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服务业短缺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因此,美国这种上涨结构,说明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多元的,全球步入到一个高成本的时代。
他表示,不仅仅是战争引起一些关键商品的涨价,同时大国冲突所带来的技术脱钩、产业链脱钩,也带来生产成本的上涨。另外,全球绿色转型所带来的绿色成本的上涨,都使全球步入到一个价格上涨的多元时期。
刘元春预计,全球主要国家的利率水平将持续上升,按照美联储最新发布的点阵图,美联储在2022年将会使利率从0.25%上升到3.4%,明年预计将达到3.8%。未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或将成为常态,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