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近期电池片的变化说起2022Q2以来电池片环节顺价能力有所提升,盈利水平持续修复。随7月下旬又一轮电池片涨价,以182mm产品为例,目前价格已经来到1.3元/W的新高,我们计算其单瓦净利亦达到4-5分水平,相当于2021年硅料涨价之前的盈利水平。在此背景下,电池片企业股价也表现强势。本篇专题结合对电池片盈利提升原因的分析,展望后续电池片盈利水平的持续性。
前期扩张放缓+大尺寸超预期,盈利持续修复
2021Q2以来硅料价格持续攀升,电池环节供给充分且传导价格有限,盈利水平跌至历史低位,出现亏损。叠加电池技术正处于变革周期,各种技术路线前景尚不明确,企业扩产动力弱。而需求则从2022年初以来持续超预期,随硅料产能逐步释放和海外欧洲、印度等需求高景气,2022年上半年以来电池片需求逐月向上,带动开工率持续向上。电池片供需情况得到边际改善,且改善幅度强于其它三个环节。整体供需改善之外,大尺寸需求超预期,进一步约束了有效供给。7月大尺寸产品市占已达到80%左右,大尺寸电池片愈发紧俏,并带动超额盈利。我们预计2022H2大尺寸产能利用率或继续上行,2023年维持在80%左右,大尺寸盈利保持良好。聚焦到企业层面,大尺寸比例占比高的企业有望更充分受益。
新技术接棒高盈利,提效工艺进一步加持
展望后续,除了尺寸结构变化带来的盈利修复,新技术为电池企业带来的盈利弹性更为显著。
我们具体测算HJT、TOPCon、XBC的盈利水平差异。不同技术路线主要差异体现在转换效率、硅料厚度、电池片良率、设备折旧、银浆耗量等方面。其中转换效率主要决定产品溢价,其它参数主要影响成本。2023年中性判断下,我们预计TOPCon、P-IBC、N-IBC、HJT相较于优质PERC最低溢价分别在0.05、0.07、0.11、0.08元/W,成本高0.00、0.01、0.04、0.05元/W,因此单瓦净利有望高0.05、0.05、0.07、0.03元/W。
后续随着新技术产能持续释放以及技术成熟度提升,新技术溢价或逐步下降,电池厂商有更强动力采用降本提效新技术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以PERC时代为例,典型例子是PERC电池中激光SE掺杂设备的使用。引入激光SE掺杂设备带来电池片转化效率提升,其在PERC电池快速渗透并成为产线标配工艺。往后看,龙头厂商有望加快降本提效新技术的应用:效率提升方面,激光等增益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激光SE掺杂、开槽和激光修复等;在降本方面,激光转印、电镀铜等金属化降本技术也逐步导入量产阶段,亦将推动N型电池降本。
投资建议
投资层面,继续看好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高,新技术落地有望进一步增厚利润的电池及组件企业;同时看好新技术电池扩产周期下光伏设备赛道的高成长和高弹性,降本提效新工艺环节设备有望受益,其中,激光、电镀铜等降本提效手段尤其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1、新技术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
2、竞争格局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