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买得起、开不起的燃油车和开得起、买不起的电动车博弈背后,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核心零部件价格大幅上涨等导致的成本高企,宛如一只扇动着翅膀的蝴蝶,激荡起汽车市场的一池“涟漪”。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涨价潮的热度尚未散去,一度从纯电动车型蔓延至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油车领域,下半年涨价小高潮再次出现。
近日,smart汽车、零跑汽车、哪吒汽车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再度拉开涨价帷幕,涨幅在3000-6000不等——多家企业的涨价原因直指“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此次涨价一方面是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也出于对未来价格预期的考量,车企认为下半年供给比较偏紧,价格压力可能较大。”8月4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电动车价格上涨相对理性,对下半年新能源车市不会有明显影响。”
再掀涨价小高潮:smart车未交付先提价
8月1日,吉利与奔驰合资品牌smart发布消息称,受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全新smart精灵#1Premium配置车型价格将进行适当调整,自2022年8月3日0时起,Premium配置车型官方零售价将上调5800元;Pure+及Pro+配置车型的官方零售价不作调整。
作为smart全面转向电动化的首款车型,精灵#1定位小型纯电动SUV,由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设计团队负责整车设计、smart研发团队主导研发并在吉利浩瀚架构下生产,于今年4月25日开启预售,6月6日上市,此次涨价的smart精灵#1Premium为顶配车型,涨价前售价为22.66万元,涨价后提至23.2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宣布涨价的smart汽车目前尚未开启交付。在价格调整通知中,smart汽车表示,全新smart精灵#1的生产制造和交付准备正在稳步推进中,首批全新smart精灵#1预计于今年9月开启交付。这比此前新车发布时给出的“预计今年四季度开始向用户交付”提前了一个月。
面临当下供应链的风险和挑战,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为确保四季度产品交付,smart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生产、质量、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供应链保供。
“供应链问题对于所有品牌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挑战,而smart独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赋予我们供应链优势。应对风险,smart提前规划好供应链基础,并做了预防性措施进行对冲,目前进展平稳,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佟湘北表示。
除了smart精灵#1之外,近日零跑汽车、哪吒汽车、江淮汽车等车企对多款车型进行价格上调,其中部分车企已是今年二度甚至三度涨价。
7月31日,零跑汽车宣布,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零跑T03全系车型(2022款T03特别版除外)涨价5600-6600元,调整后的指导价于8月1日零时正式生效。
这已是零跑汽车今年第二次涨价——今年3月,零跑T03已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上调3000-5000元。两次累计涨价约1万元,补贴后售价为7.95万-9.65万元。
继今年3月上调过一次售价后,哪吒汽车7月再度涨价。7月10日,哪吒汽车宣布,2022款哪吒V全系车型价格上调,涨幅3000-5000元,调整后售价区间为7.99万-9.69万元,但并未给出价格调整原因;7月27日,哪吒汽车又宣布U全系车型价格上调6000元,调整后官方指导价区间为12.38万-18.58万元。
与此同时,江淮汽车旗下思皓E10X花仙子款部分车型售价调整,四叶草、满天星、向日葵价格均上涨1000元,调价之后三款售价分别为7.49万元、7.79万元、8.09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从一位上汽大众经销商处获悉,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影响,上汽大众ID.家族8月全系调价,幅度预计万元,调整前已支付定金的客户将不受价格调整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和5月上汽大众ID.家族曾两次涨价,若此次涨价落实,全系涨价1万元,以ID.4X为例,今年四个月内三次累计上涨24000元。
涨价对新能源车市影响可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是新能源汽车今年以来第三次涨价浪潮。今年1月,新能源车企集体涨价,归因于“受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影响”;今年3月几十家车企掀起的大规模涨价,直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也是多家企业宣称此次涨价的原因。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价格高,现在价格压力直接传导至整车厂。”7月底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
曾庆洪直言,“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60%”。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表示,汽车电动化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原材料短缺和成本飞速上涨。“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感谢电池行业和上游产业‘任性’的涨价,让我们不断花钱,坚强地活下去。”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宁德时代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是在盈利的边缘上挣扎,非常痛苦。”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表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呈现快速增长,2022年整个行业定了较高的销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