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启动以来,“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已走过21年,并成为行业思想碰撞、输出真知灼见的重要舞台。
众所周知,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出现深度调整,运行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应当如何看待地产行业的现在和未来?本届年会,本报邀请众多学界、商界的重磅嘉宾,深入探讨地产行业的角色之变、市场之判、平衡之道、模式之选以及回归之路等五大命题。
我们认为,居住产业并未落幕,在经历风雨洗礼之后,房地产行业新发展模式必将建立和巩固,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在蜕变中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深度调整中的房地产行业,运行逻辑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高杠杆、高周转、高增长”的旧格局和旧模式难以为继。但居住产业并未落幕,如何在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企业安全“活下去”并最终穿越周期的必经之路。
7月29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主办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22届年会圆满闭幕。在这场以“风雨蜕变:良性循环下的模式重构”为主题的思想盛宴上,多位资深专家与房地产全产业链从业者,共同呈现了行业深度剖析、一线实战经验以及新逻辑下对生存之道的思考。
“2022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份。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在新的发展阶段,房地产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总编辑邓红辉在致辞中表示,房地产的民生和保障属性更加凸显,市场环境颠覆了原有的发展惯性,对于从业者来说,只有积极进取,主动求变,才能完成新一轮进化。
邓红辉指出,虽然旧有的红利已渐趋稀薄,但居住需求仍有坚实的基础,中国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产品和服务时代将真正到来,这既是消费者的福祉,也标志着行业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新发展模式必将建立和巩固,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在蜕变中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这也是与会嘉宾的共识。开发业务在栉风沐雨中走向价值回归,经营性业务成为不确定中的确定性,找到规模、负债和利润的平衡之道后,运营、服务和数字化的价值,也愈发凸显。
市场之判:告别高增长
包括高杠杆终结在内的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业已经告别了高增长时代,整个行业的主要指标变化已经进入了平稳通道。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分析指出,房地产量价不断上涨“神话”的破灭,使行业继续实施高杠杆的土壤不复存在。冯俊对于当前市场有三个判断,一是市场基本触底;二是流动性风险扩大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传导、延展效应逐步产生;三是地方的稳楼市政策效果有待观察。
贝壳找房高级副总裁、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也认为,虽然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随着政策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今年房地产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已经过去,市场有望在下半年由热点城市带头走向复苏。
在复苏的过程中,市场并非呈现为一条平稳的线条,波动依然存在。
根据保利发展控股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定金提供的数据,进入今年7月,市场仍延续下行特征,保利盘均周来访下降至60组左右,相比6月减少20组,再次回到低位水平;主要城市和典型房企的成交再次陷入低迷,同比跌幅回到30%-40%左右。
放眼中长期,与会嘉宾认为,房地产业仍有足够的支撑,这表现为:我国宏观基本面持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基本支撑因素没有改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迁徙等带来的合理住房需求将持续释放。
在李文杰看来,政府给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定位是“压舱石”和“稳定器”,不能没有,不可过度。“房地产市场没有落幕,只是增速换挡。”他说。
“行业未来所呈现的趋势将是去金融化、制造业化、极致专业化、功能民生化和竞争格局加剧分化。”吴定金进一步指出,随着土地红利不再、利润下行,房企必须贯彻制造业思维和精益管理的理念,此外,信用、品牌、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将成为房企分化的关键因素。
冯俊也强调说,房地产本身的逻辑结构发生了大变化,“企业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模式之选:探索新发展
去年末以来,监管部门提出,房地产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主体来讲,如何及时转变思维,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逻辑下建立新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
房地产行业从过去二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到未来平稳增长的常态,让很多民营企业放慢脚步、回归合理。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说,自己在经营企业时一直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尊重常识;二是敬畏规律;三是房子要回归居住本质。
在关于未来的思考中,林中提到了轻重结合的战略道路,即低负债、低风险、轻资产,能穿越周期以及长期主义的发展模式。基于未来房地产更趋于专业细分,林中认为,轻重并举的发展模式在物业、租赁市场、社区服务和城市服务上均有很大的空间。
金地集团总裁黄俊灿则表示,长期坚持平衡发展的战略,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平衡,不唯规模论,追求长期经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的平衡,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波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