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上海,骄阳似火,科创板开市迎来三周年,在已上市的400多家企业中,长三角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至此,长三角三省一市(沪浙苏皖)发展迈入新征程,相互赋能、优势共享,努力实现“1+1+1+1>4”。
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27.61万亿元,较2012年的12.56万亿元增长了1.2倍,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图中的先行者。
上市公司的发展是观察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活力、速度和质量的重要窗口。截至7月末,长三角区域的A股上市公司已达1782家,占全国的比重为36.78%,总市值24.0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7.27%。最近十年,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新增1110家。
2022年二季度,面对因疫情突袭导致的物流不畅、供应链中断的局面,长三角三省一市推出重点企业重点物资通关绿色通道、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互认等措施,力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一系列“统筹、互认”措施,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盘棋越下越活。随着疫情扰动趋于缓和,地方经济逐步恢复元气,“长三角号”巨舰破浪前行,未来可期。
优势对接
共同逐鹿资本市场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长三角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城市群,这是官方文件首次将安徽纳入长三角。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将长三角地区扩容到“三省一市”。至此,三省一市被冠上长三角的称号。
长三角新入群者安徽,近年来携手沪苏浙推动国家规划实施、重点协同事项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以资本市场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机遇,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大力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截至7月底,安徽十年来新增上市公司78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2家。
最典型的区域当属省会合肥。过去十年,合肥市发挥“用投资引产业”的模式,引进并发展壮大了显示屏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新能源产业链,GDP从4100亿元飙升至超万亿元。截至7月底,十年来合肥上市公司由30家上升到70家,总市值由1435.23亿元增长到8983.86亿元,增幅达到525.95%。
“安徽加强与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对接,积极推动安徽地市挂牌设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分中心,充分发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金融服务资源集聚优势和上市服务综合功能优势,助力安徽企业对接上交所上市融资。”安徽金融监管局资本市场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上交所在合肥、六安、黄山、安庆、铜陵、蚌埠等市挂牌成立了分中心,形成了良好的资本市场服务企业生态体系。
2018年11月14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消息宣布9天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打造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即正式揭牌,三年多时间,基地的“朋友圈”扩大至19个分中心、35座联盟城市,致力于满足长三角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
截至2022年7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中,长三角企业已达205家(含红筹企业),占全国比重的46%;总市值2.98万亿元,占科创板总市值的51%。
“长三角科创企业已成为科创板的生力军,占据了科创板的半壁江山,共同奏响长三角力量最强音。”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张红说。乘着科创板的东风,截至7月底,上海浦东已有38家科创板企业。长三角企业占据科创板半壁江山,这是三省一市优势对接、相互赋能的成果。张红表示,上海浦东未来将携手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撬动资本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为地方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处于改革前沿的长三角区域,有着最切身的获得感。
早在2017年,浙江省即启动“凤凰行动”,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十年来,浙江培育了数以百计的龙头企业和数以千计的骨干企业。截至今年7月底,浙江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625家,全国排名第二,较十年前增长1.78倍;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7.71万亿元。
嵊州是浙江绍兴市的一个县级市。该市金融办副主任舒彩容2012年调至金融办,负责企业上市工作。当时嵊州无一家A股上市公司,走访企业时提及上市,企业连连摆手。
“不敢上市、不想上市、不愿上市,企业当时就是这种态度,俗称‘三不’。”舒彩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为推动企业上市,我们带着中介机构,对嵊州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走一遍,‘地毯式’排摸,再根据情况请专家进来培训和带企业出去学习,激发企业上市积极性。”而今,嵊州A股上市公司已达7家,今后5年的目标是要达到15家。
在浙江启动“凤凰行动”两年后,2019年7月,上海印发《关于着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称为“浦江之光”行动,旨在加大科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