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证券时报主办的“大变革时代的投资力量——2022年中国基金业峰会暨中国明星基金论坛”在深圳圆满落幕。
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大幅震荡。面对各种复杂变化,A股市场相较海外市场表现出了突出韧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如何继续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力量、践行高质量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中国明星基金论坛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达27万亿元,公募基金总数量突破1万只,行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王冰洋:明星是荣誉,更是责任
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在7月29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明星论坛”上致辞。王冰洋表示,过去几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勇于创新,在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公募基金已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责任。从目前全球市场的发展趋势看,股票市场已呈现出机构化的典型特征,A股市场同样如此,公募基金已经成为重要机构投资者,管理规模已达27万亿。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占比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大,A股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基金管理人,他们在为广大基金持有人带来持续稳定回报的同时,也承载着进一步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提升投资专业性的使命。
如何进一步提升基金持有人的获得感,让居民也能赚到钱,这是基金业面临的使命,也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专业性报道,让基金持有人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选择长期业绩持续稳定的优秀基金经理。
有鉴于此,证券时报发起中国基金业明星基金评选活动,通过科学、专业、公平、公正的评选,甄选出一批优秀的基金产品,彰显行业头部基金管理人和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从而引导基金持有人理性投资、科学投资、长期投资。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动荡不定。未来的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走向将如何演绎?A股市场面临哪些新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产业趋势有哪些新变化?投资者该如何挖掘投资机会?对于这些问题和疑惑,如何找到答案、或者思考的路径,是A股市场很多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也许并不能给出具体答案,但分析市场的逻辑、智慧和洞见,则肯定有助于投资者厘清思路、烛照未来。
明星是荣誉,更是责任!中国基金业的未来无限美好,中国基金业的发展,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证券时报作为主流财经媒体,将始终如一地及时、专业、公正地报道中国基金业发生的一切重大新闻,为行业集聚智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中国基金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生态。
谢卫:克制是一种美德
在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总裁谢卫表示,公募基金行业近几年呈现高歌猛进的发展状态,作为大资管时代的专业机构,在共同富裕和普惠金融中要承担更重要的作用,我们此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公募基金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要实现高质量的目标,公募基金的发展应该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理念,即“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理念,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在日常运作中基金公司时刻面临四种利益: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以及持有人利益。问题是在具体每一件工作每一个项目中,这四个利益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这个时候如何取舍?把持有人利益放始终放在首位的取舍、拿捏是需要定力的,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其中,首当其冲需要处理好规模和业绩的关系。大家关注公募基金行业,无非是关注我们的业绩和规模。在某些发展阶段,对基金公司来说,可能规模更重要,因为规模是当下我们能否取得各种业务许可的基础,是我们能不能获得各种创新试点的基础,能不能取得各种资质准入的基础,这很重要。
但规模如何而来?有没有边界?“规模是业绩的天敌”这句话在近年来爆款产品频发、市场风格轮动下成为显学。任由规模无边界地扩大就意味着忽视了持有人利益、出现知行不合一的行为。据我们的观察,非常大规模的基金,又能有很好的α是非常困难的。金融行业恰恰有这样一个特点,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并存。客户刚进来的时候体验也很好,也能赚到钱,规模大了,风险的滞后性就体现出来。所以当规模无限扩张或者无序扩张的时候,我认为业绩大概率难以持续,最后可能会影响持有人收益。
某一个阶段比较好的投资业绩很容易吸引客户,而在高峰的时候,客户往往不理性,需要专业机构作出一些理性的判断,比如限购或者停止申购这样的动作,但那个时候申购资金滚滚而来,又是扩张的最好时机,从业者都不想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年都有的,可能几年才有一次,这也是公司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错失岂不可惜?这就是要做抉择。
所以我觉得公募基金发展到现在,如果说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在规模扩张方面有所克制,这是一个美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