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乡镇企业起家,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练,三祥新材逐步走到锆金属产业前列。扎根闽东北山区,公司成长格外需要积累养分,文化的凝聚力和资源的整合力是其中关键。看不见摸不着的公司文化实际上是留住关键人才、实现技术突破的法宝,也是维护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利器。在携手宁德时代布局的镁铝合金业务上,整合产业资源、汇集多方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三祥新材(603663),与董事长夏鹏面对面交流,寻迹公司一步步拓展锆产业并延伸至镁铝合金的脉络,解码其中的成长秘诀。
在山里孕育创新
福建省宁德市已经凭借电池产业名扬资本市场,但把地图再放大一些,知道宁德市寿宁县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这个小县城位于福建和浙江交界处,安静坐落于遍布茶园的群山之间,就连暑热都难以逼近。
上世纪90年代,从省会福州到这里需要10小时车程,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在只需2个多小时。寿宁县真正展现出“两省门户,五界通衢”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同时受到毗邻的温州、宁德的辐射作用。
就是在这里,三祥新材从一家小小的乡镇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每年,来自澳洲、非洲的数万吨锆砂运到这里,生产出一系列锆金属产品,销售到海内外的众多应用领域。
在老县城沿街有一栋不起眼的七层小楼,三祥新材董事长夏鹏就在这里办公,办公室后面就是职工宿舍,他如今还和员工们一起住在这里。对于公司三十多年来的成长故事,夏鹏如数家珍,谈及公司发展的秘诀,他的回答很简单:“用创新打开自己的生存之道。”
1988年,三祥新材以硅铁合金起家,凭借的是当地的矿山和水电资源。当时国内硅铁供过于求,甚至出现成本售价倒挂。夏鹏回忆,那是经营最困难的时候,但公司坚持紧抓产品质量,后来产品被日本一家研究所看中,对方从外贸渠道跟踪产品到寿宁县,考察后决定投资。由此,三祥新材开始了多元合金生产,并填补了该项产品的国内空白。
2000年,公司上马电熔锆、单晶电熔铝和包芯线三大项目,正式步入新材料产业。此外,寿宁县素有福建省“水电十强县”之称,借助这一优势,三祥新材全资收购当地一座装机1.38万千瓦的水电站,现在该电站能够满足生产所需60%的能源,显著降低用电成本。
“最初的锆产业技术都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锆含量有95%和92%两个等级,因为生产过程温度很高,为了维持设备稳定,必须在生产一部分95%含量产品后调低至92%含量。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团队攻克下100多个难题,最终做出锆含量99.8%的全球纯度最高的电熔氧化锆产品,并拥有了该项技术专利。因此才能在更多领域拓展应用。”夏鹏表示。
创新背后需要人才的推动,在这样一个山区小城,三祥新材如何引来凤凰、留住凤凰?夏鹏在业内交流时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仅凭“待遇留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感情留人”,而最重要的王牌则是“事业留人”。
他举了一位老员工的例子:创业伊始,公司一位总工程师准备跳槽,对方开出的条件是12万元年薪,还送一套福州的房子,而当时三祥新材的月薪只有3000元。夏鹏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与他促膝长谈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最终把人留到了现在。这位总工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且还当选为全国第十九次党代会代表。“他今年60岁了,还不想退休,要在公司继续发挥余热。”夏鹏说。
“我们公司倡导的文化是同心为本,用自己的平台发展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别人高薪也挖不走,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才。”夏鹏称。
现在,三祥新材仍在不断扩充人才队伍,在福州和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分支机构,部分博士等高端人才可以在两地工作,既能接触实地生产过程,也能在产业链密集、前沿技术集中的地方吸收养分。此外,公司还与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等建立合作,与实验室共享研发成果。
拓展锆产业布局
技术创新领航,三祥新材拓展产品图谱更加游刃有余。2016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节点,三祥新材登陆A股,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围绕锆产业展开了更丰富的产品布局。
锆产品主要沿着两条纵向的产业链展开:一条是电熔氧化锆,年产能为2.6万吨;通过收购辽宁华锆,产品线延伸至下游海绵锆领域,规划年产能5000吨,今年计划生产2000吨。另一条是氧氯化锆,子公司辽宁华祥计划建设年产能10万吨项目,一期产能2万吨将在今年投产;这条线的下游产品纳米氧化锆也已顺利投产。
夏鹏表示,目前公司电熔锆的全球市占率约在35%左右,氧氯化锆随着产能的逐步提升市占率将达到40%,海绵锆的市占率已达到60%以上。
在扎根锆产业数十年间,市场经济大潮并非没有涌现过新鲜的诱惑。夏鹏坦言,前些年有人提过建议,去做房地产、矿产开采、天然气等等行业,“但我都没有接受,要办高新企业,坚持做好主业。”
持续深耕在机遇到来时就会收获回报。近两年中国光伏产业强劲增长,带动玻璃生产商对耐火材料的需求,对电熔氧化锆市场形成利好;在汽车零配件领域,欧美国家环保要求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