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我国长期出口、创汇最多的单项水产食品之一,如今正在洄游至国内市场。疫情以前,我国鳗鱼食品销量以出口为主,占比达60%~70%。后疫情时代,中国鳗鱼销售将重心转移至国内市场,比例一度提升至60%,逆转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的局面,形成了多元发展的市场格局。
在鳗鱼养殖的重镇福清,起家于特种水产饲料的天马科技,深耕行业三十多年后,率先纵向布局食品全产业链,公司正于当地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渔业)鳗鱼产业园——“中国鳗谷”。
除了鳗鱼内销市场进一步打开的机遇,从渔牧基地到餐桌,天马科技还踏中了预制菜的风口。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天马科技董事长陈庆堂。“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在水产行业,我们是国家改革开放行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开拓者、创新者、贡献者,今天也可以说是收获者。”陈庆堂表示。
打通渔牧全产业链
陈庆堂出生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边小镇。“家门背靠山,面向海,因此从小就对海洋特别有感情,大学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水产专业。”陈庆堂说。
“毕业后早先做一线销售,跑福建、闯广东、下海南,销售业绩常年保持公司第一,还一度拿下了全国的鳗鲡饲料和对虾饲料的销售冠军。”随着对行业的理解加深,陈庆堂发现,水产食品供给由“数量型”向“高品质、健康型”需求转变。他判断,我国特种水产饲料行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特种水产饲料毛利要远高于普通水产饲料和畜禽饲料,可谓‘饲料中的爱马仕’,而当时国内生产特种水产饲料的企业少、产量低,且相当一部分是依赖进口,这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提醒着我:一个属于中国人特种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陈庆堂说。
2002年,陈庆堂开始正式创业。到今天,陈庆堂从事水产行业已30多年,一手将天马科技发展成为特种水产集团化龙头企业,其本人还担任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会长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副会长之职。
天马科技现为特种水产配合饲料品种最为齐全的规模化、集团化企业之一,其中,作为公司拳头产品的鳗鱼配合饲料,近年销量稳居全国第一。
2017年1月,天马科技登陆上交所。越过IPO这一关键节点后,天马科技上市当年营收即突破10亿元规模,达到11.36亿元。
从2019年开始,天马科技开启多项并购,先后收购江西西龙食品、福清福荣食品公司,进军食品产业;收购福建省华龙集团饲料公司,旗下华龙生物收购龙岩中粮华港饲料等6家公司股权,全面布局畜牧产业。逐渐完成从特水到畜牧、食品和全产业链布局的转变。
2020年9月底,天马科技发布定增计划,募资投向鳗鱼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自此,公司补齐鳗鱼养殖环节,率先在行业中打造鳗鱼食品全产业链。
2021年,天马科技实现营收54.19亿元,净利润8356.56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逾147%。
天马科技在近期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中也勾勒了一条盈利预期曲线。从考核指标看,2022~2025年,公司净利润目标分别不低于3亿元、6亿元、8亿元、10亿元。比照公司2021年的净利体量,2025年,天马科技业绩目标增长约11倍。
打造“中国鳗谷”
天马科技上市后提出了“十条鱼”战略,即争取做到特种水产饲料中十个细分品种的产销量全国领先。这其中,第一条,也是公司最具价值的一条鱼就是鳗鱼。
从天马科技总部出发,驱车十多分钟,记者来到了公司的鳗鱼养殖区——白鸽山万亩产业基地,这里横跨福清的上迳镇、渔溪镇等多个片区,今年4月开始投产。
按照规划,天马科技将采用“种养一体化”、“渔光一体”模式,建设全国养殖规模最大的现代鳗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并向智慧渔业、休闲文旅等延伸,目标打造成为“中国鳗谷”。
“中国鳗谷”正在施工中,现场机器轰鸣,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园区周围则是连片的水塘环绕,风光秀美。走过正在建造的超大片蓄水池,再往里便是一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室内灯光幽暗,大小规格均等的精养池依次铺开。
记者注意到,每个池子都标注了编号,温控设备上实时显示着室内的温度。工作人员介绍,30℃是最适宜鳗鱼生长的室温,养殖池可智能调控温差在0.5℃之内。
鳗鱼喜暗,作息规律,每天上午5点和下午5点用餐。前不久,养殖车间里刚投放了一批鳗苗,记者探访时正值它们的“饭点”,成群的鳗鱼“滋溜”集聚,只一会功夫,鳗鱼们的肚子便鼓鼓的。
据了解,养殖工人投放的正是天马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的玻璃鳗配合饲料,该饲料打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长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且改善了我国养鳗业长期使用红虫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天马科技还在养殖大棚内设计内循环系统,一天可内循环2到3次。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设计可节水80%,减少外循环系统养殖尾水处理的压力。
鳗鱼是所有养殖鱼类中,唯一完全依赖捕捞野生鱼苗的鱼种。陈庆堂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稀缺性,更要珍视每一条来自大自然馈赠的鳗苗。中国鳗鱼产业需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