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①05-08年A股经历了史上波动最大的牛熊周期。牛市起于股改、经济强劲,终于通胀高政策紧,最终基本面回落。②特点一:美林投资时钟引入A股,完美刻画了此轮资产轮动。③特点二:股权分臵改革完成,股价与基本面的相关性提升。④特点三:公募基金大发展,公募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最高时达28%。
05-08年A股经历了史上波动最大的牛熊。以上证综指刻画,这轮大的牛熊周期始于上证综指2005年6月6日的998点,见顶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然后再次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牛市的“起”:
股权分臵改革、宏观经济强劲、居民资金入市。牛市的“落”:估值高企、政策收紧导致基本面回落。
特点一:投资时钟为代表的周期分析盛行。美林证券通过经济增长、通胀两大指标把经济周期划为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四个区间,然后分析股票、大宗商品、现金、债券四大类资产在哪个周期表现最好。美林投资时钟简单明了,非常经典,以至于我们今天还在使用,《荀玉根讲策略:少即是多》第2章第2节,对美林投资时钟进一步改进,加入了名义利率(代表着货币政策,如加息或降息)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两个流动性指标,从而使得新的投资时钟从原本的4个阶段变成了7个阶段,新版本对宏观经济弱波动的当下指导意义更强。
特点二:股改改变了股市形态。在股改刚刚开始推进时,投资者对股改带来的供给冲击十分担忧。背后的原因是股改前的2004年全部A股大约2/3是非流通股。2005年6月27日,证监会召开有史以来首次中外媒体参加的见面会,时任主席尚福林在会上全面阐述股改的意义和作用。7月21日,国务院召开重点省市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提出全面推进股改工作。至此,投资者对股改的担忧基本消除,股价开始逐步向基本面靠拢。我们拆分了2004-2007年二级行业当年年度涨跌幅与当年归母净利润增速的关系,发现2004年两者的相关性接近为0,2005-2006年相关性为0.3,2007年为0.2。
特点三:公募基金大发展。股市赚钱效应叠加基金选股更优促使公募基金大规模发行,2006年3月,公募管理规模突破5000亿元,进入2007年,由于股市依旧在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急切地涌入基金,基金发行几乎供不应求,证监会也开始提示基金投资的风险,到2007年10月时,单月仅偏股型基金的募集规模就达到了1000亿,基金持股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中的比重也从04年的14%上升到了07年最高的28%。
风险提示:历史并不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