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三周年:"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时间:2022-07-22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逐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三年来,科创板切实履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使命,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为资本市场输送了一大批高研发强度、代表产业方向且拥有巨大成长空间的科技创新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科技产业聚集效应。同时也为证券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7月22日,一声铜锣响彻黄浦江畔,25家首批科创板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科创板正式扬帆启航。

时至今日,科创板已平稳运行三周年。截至2022年7月20日,拥有上市公司数量达437家。

三年来,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跃然而立,其在助力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及落实注册制改革试点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上市的431家公司IPO融资总金额达6235亿元,总市值为5.4万亿元,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金额23.3万亿元。

科创板上市公司不仅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而且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尤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了一批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

同时,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位市场人士和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坚守板块定位和建设初心,完善制度规则体系,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符合预期。

“科创板已经成为科创企业的重要孵化器。”国泰君安证券总裁王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硬字当头”

科创板坚持板块定位,突出“硬字当头”,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创板聚焦“硬科技”企业,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整体来看,科创板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578.50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归母净利润976.37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55.98亿元,同比增长74%。近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44家公司营收翻番;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64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18倍。

尤为突出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保持高位。2021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83.51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其中,百济神州、翱捷科技等39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2021年底,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支超过14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中芯国际、中国通号等17家公司研发团队规模在千人以上。

专利方面,据智慧芽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科创板431家上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为14.2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7.8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4.1万余件。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约为330件,同比增长2.5%;平均有效专利量约为183件,同比增长8.2%;平均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95件,同比增长1.5%。

从上述数据变化趋势可知,科创板企业的整体专利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其中平均有效专利量的增幅最高。

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高杰对此表示,平均有效专利量显著增长的背后,是科创板企业可市场化的技术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反映了科创板的金融服务作用对科创企业研发成果产出的有效推动。

国盾量子董事、总裁应勇在受访时表示,“科创板聚焦于‘硬科技’,为包括量子科技在内的一大批前沿技术产业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登陆科创板后,国盾量子更有底气去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关键核心技术,公司的业务布局从量子保密通信逐步扩展到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并携手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等企业探索量子安全应用的落地。不仅如此,公司知名度、治理结构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产业集聚效应增强

科创板运行以来,始终重点支持六大新兴行业的发展。新的一年里,科创板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

以募集资金为观察维度,从行业分布看,募资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募集资金2659.10亿元,占比43%;生物医药行业募集资金1391.48亿元,占比22%;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募集资金998.14亿元,占比16%;新材料行业募集资金318.53亿元,占比5%;节能环保行业募集资金321.95亿元,占比5%;新能源行业募集资金545.88亿元,占比9%。

一笔笔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