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本土之外,中国是淡马锡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截至2022年3月31日,淡马锡在华投资组合约4160亿人民币,占全球总投资额的22%。
一年一度的财报季,淡马锡的表现依然稳健。
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里,淡马锡全球投资组合净值为4030亿新元(约合18900亿元人民币),比上一财年增加220亿新元。在这一财年,淡马锡的投资额为610亿新元,脱售额为370亿新元。
淡马锡从2002年开始放眼海外,在转型中的亚洲探索新的增长动力。其后,团队加大亚洲以外的投资,以把握全球创新机遇。
在新加坡本土之外,中国是淡马锡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截至2022年3月31日,淡马锡在华投资组合约4160亿人民币,占全球总投资额的22%。
也要注意到的是,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里,淡马锡所持有的中国资产占比较上一财年下降约5%。
今年7月,淡马锡全球科技与消费投资联席总裁、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主席吴亦兵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并对在华投资情况作出分析和回应。
“上一财年淡马锡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额多于脱售额,我们并未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吴亦兵分析说,财报中在华资产占比的减少,主要受累于所持二级市场资产市值变化,“淡马锡重视长期趋势,继续看好中国经济,未来会持续投资中国。”
关注四大结构性趋势
从最新发布的年报,可以看到淡马锡在不同行业和区域的投资策略。
淡马锡的投资组合以股权为主,包括上市和非上市资产,以及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从而实现更高的经风险调整后的长期回报。
其从2016年开始着眼于对四大长期结构性趋势的投资,即数字化进程、可持续的生活、未来新消费和更长的寿命。本财年投资组合中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领域是金融服务、交通与工业以及电信、媒体与科技(TMT)。
将结构性趋势与行业机遇相结合,是淡马锡的项目决策考量:根据财报信息,其正在继续关注消费、媒体与科技、生命科学与农业食品及非银行金融服务领域的企业。2022年,在这些行业领域的投资占整体投资组合的33%,相较2011年5%的占比显著增加。
从投资区域的角度,中国一直是淡马锡的投资重点之一。
具体来看,淡马锡的投资组合有63%分布在亚洲地区,其中新加坡(27%)和中国(22%)是占比最高的两个国家。基于把握新兴趋势和机遇的考量,淡马锡增加了对美洲(21%),以及欧洲、中东和非洲(12%)市场的投资。
在中国市场上,淡马锡继续投资于新经济领域,专注于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技术。这包括仓储与冷链开发和运营商万纬物流(VXLogistics),氢燃料电池开发商上海捷氢科技,以及数字营销科技公司帷幄(WhaleTechnologies)。
吴亦兵表示,“从长期的投资者而言,我们专注的是稳健的投资步伐。我们总体会比较谨慎,但对看好的趋势和看好的企业在持续不断的投资。”
展望未来,他告诉记者,淡马锡的在华投资主要围绕四大结构性趋势与中国市场特点的结合展开:一是数字化进程,即数字化对产业链转型的影响;二是更长的寿命,相应关注生命科学领域和财富管理领域的投资机会;三是未来新消费,典型代表为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四是可持续生活,涵盖的主题包括新能源、农业科技、传统化工经济的清洁改造等。
近两年消费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淡马锡中国区执行总经理刘晖补充表示,团队正在帮助优秀的中国消费企业穿越周期。
在投后方面,在这些企业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淡马锡团队一方面帮助相关被投企业探索东南亚市场,另一方面在包括植物蛋白在内的消费品原料方面推进全球市场与中国企业对接。
投资不设限
作为一家积极的长期投资者,淡马锡的投资原则以内涵价值和风险回报框架为中心。
总体来说,淡马锡投资于处在商业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从初创企业到成熟企业,以及非上市和上市公司。团队对每项投资进行自下而上的内涵价值分析,并依据经风险调整后的资金成本来衡量预期投资回报。
其中在非上市资产部分,其投资组合价值从10年前的530亿新元增至2100亿新元,增加了约四倍;同期,淡马锡非上市投资组合年回报率超过10%,实现了非流动性溢价,回报比高于上市投资组合。
从投资阶段上看,淡马锡正在加大在早期阶段的投资。尽管初创企业在淡马锡非上市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到10%,但过去五年中,淡马锡越来越多的作为早期投资者出现在一级市场。
吴亦兵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更早的找到这些未来的冠军,更早的跟他结成伙伴关系,跟他一起成长,这是淡马锡(加码早期)投资的核心逻辑。”
这一策略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团队能够增进对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解,得以更好地评估未来机遇和细分市场,洞悉更大范围的投资组合所可能受到的潜在影响。
更进一步看,对于高质量的资产标的,淡马锡的出手并不受限于标的企业是否已经上市。
今年6月27日,信达生物(01801.HK)获淡马锡增持。后者的持股比例由8.99%上升至9.03%。回溯过往,淡马锡在2015年成为信达生物的投资方;2018年信达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