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投逾1500亿 香港科创与大湾区内地"拼船出海"
时间:2022-07-20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香港本地初创公司数目在2017年至今5年大幅增加近七成,至2021年约4000家。

科技创新浪潮席卷全球,香港近年来全力以赴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5月25日,“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InnoHK)举行启动仪式,标志着香港特区政府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发展迈向新里程。

香港特区政府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当时在致辞时表示,对香港创科产业的长足发展充满信心,而信心源自香港具备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深厚的科研根基、充满抱负的顶尖科研人才、完善的创科基建、高度的市场化与国际化、建基于法治的自由经济体系、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和简单透明的税制等。

事实上,上届特区政府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的力度空前,至今投放了超过1500亿港元。成绩有目共睹:香港本地初创公司数目在2017年至今5年大幅增加近七成,至2021年约4000家;同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由约98亿港元跃升3倍至逾400亿港元;本地孕育的独角兽企业更是从无到有,至今已有10多家独角兽。

据了解,InnoHK作为香港创科旗舰项目,由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推动,推出后获得热烈反应,共收到超过65份来自多家世界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交的建议书。

经过严谨的筛选和审批程序,目前共有28所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汇聚了7家本地院校和研发机构,以及30多家来自全球11个经济体的机构,参与的本地和海内外科研人员合共约2000人。该项目致力于促进环球科研合作,有望成为香港创科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香港在全球高科技版图中占据重要席位。

肠道“魔法”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新冠疫苗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疫苗的成效备受关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早前一系列研究指出,肠道微生态主宰人体免疫力对抗新冠肺炎,影响疫苗成效及安全。

疫苗接种后部分人士未能达到预期的抗体水平,与他们肠道内缺乏青春双歧杆菌息息相关。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总监黄秀娟表示,“市民接种新冠疫苗后的抗体水平,和其自身的微生物菌群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研究是全球首次在人体上证实‘青春双歧杆菌’在调控新冠疫苗的成效上担当关键角色。”

为此,中大医学院根据新冠肺炎病人的数据,利用“总体基因体学”(Metagenomics)及“数据分析”(Bigdataanalysis),研发出独有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针对肠道微生态失衡问题,并透过“微胶囊技术”提升活菌量及其稳定性。

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设立多个专注医疗科技的研究中心,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及黄秀娟教授负责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亦是其中之一。

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简称MagIC,正如魔法是尚未被发现的科学一样,MagIC专注于人类微生物群的科学研究,并将之转化为用于早期疾病检测与预防的创新项目,实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黄秀娟介绍:“近十年来,大家开始了解微生物特别是大肠内的微生物,可对人体健康发挥许多重要作用,比如免疫力、情绪等。”

该中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治疗人类肠道技术并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用于治疗儿童自闭症、肥胖、癌症等疾病。

1+1>2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庞大机遇,香港科创发展定必是一条康庄大道。InnoHK除了推动香港、内地及海外顶尖科研人员与业界合作外,还提供了一个平台为香港培育及建立科研人才库。

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是中央批准的在港设立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亦是中科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建设的重要举措。“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国际化程度高,在新兴医学领域里,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都有相当大的优势。特别是在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以及法规方面有很多优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表示。

一直以来,香港各大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未能成功转化。对此,裴端卿坦言:“生物医药产业化需要的支持系统比其他的领域要复杂,包括大量的早期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以及风险投资等。香港的(科研)土壤还是非常好的,本地拥有非常优秀的技术研究实验室,但是在技术组合上面可能还缺乏一些特殊的机构。”

在裴端卿看来,这些实验室“是我们很好的合作对象。他们可能有些在转化方面的工作做不了的,我们可以帮忙做,然后有些技术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大家可以合作。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裴端卿笑言,当时之所以决定在InnoHK平台设立创新研究院,除了香港拥有独特的国际化优势,能吸引全球人才,以及法律、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亦希望“离港交所近一些”。“在大健康、生命健康领域,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好的基础设施和行业生态。尽管我们再生医学与健康这部分设计得很宏观,还是要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走,最后走向临床,走向市场。”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作为研究院的发展方向之一。裴端卿认为,中国在干细胞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世界距离颇大。然而,从iP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切入研究,一起步就能站在世界的前沿。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