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报告指出,凭借在科技创新策源、经贸产业活力两大维度的突出优势,青岛已跻身全球海洋城市第二梯队,在海洋经济领域,与洛杉矶、汉堡、鹿特丹等国际名城实力相当。
作为中国北部海洋经济圈的“领头羊”,海洋科研历来是青岛王牌优势。据悉,目前全国30%涉海院士、40%涉海高端研发平台以及50%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均集聚青岛。2022年4月,青岛发布文件提出,到2035年要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一定位是比较准确的。”谈及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成员、UNESCO-IOC/WESTPAC共同主席乔方利表示,“经济发展太重要了,但还是要把科技摆在第一位,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全球海洋经济格局洗牌、海洋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背景下,青岛正瞄准机遇,借力科研优势,打出切入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新王牌”。
海洋基础研究“国家队”2009年,青年海洋科学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副院长的李德海刚刚结束海外博后项目研究,决定回到位于山东青岛的母校——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当时可考虑的选项并不多,这里是相对最合适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地方。”
青岛是全国最早利用海藻等海洋生物开展药物研究的城市。目前,在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中,有2个诞生于青岛。
青岛浓厚的海洋科研因子来自多年来入岛驻扎的一批批海洋科研“国家队”。据悉,目前青岛共聚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资源集聚且丰富,构成青岛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科研优势。
目前青岛共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盖海洋动力、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技术与装备等多个领域。
“据统计,目前青岛的涉海科研院所大概超过30家。”乔方利说,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厚的科研底蕴,“科技研发投入是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今天提出建一个涉海单位,明天就建成,后天就产生效果了。需要有宏观布局,要沉得住气,聚焦海洋科研领域不断推进。”
“发展海洋科研是青岛的优势,也是责任。”乔方利表示,作为全国海洋科研人才的“孵化器”,近年海洋科研人才从青岛走向沿海城市,从总体上看也逐步增强了中国海洋科研整体实力,“不要把人才流动视作一种负面的人才流失,人才合理流动能够带动不同城市、区域间整体发展。”
此外,乔方利表示,海洋治理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科研机构、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力量参与。
从青岛科研机构分布情况中可以发现,目前青岛共建有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13家“国字号”科研平台依托企业建设,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构成青岛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发和产业化环节,青岛的‘海洋’元素都特别突出,海洋经济形成规模效应,为海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德蒙表示。
据介绍,目前青岛已聚集以正大制药、黄海制药、明月海藻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数百家,形成西海岸海洋高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崂山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和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其中,西海岸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数据库,以及全国唯一的海洋药物中试基地。
“青岛海洋资源本身比较丰富,有明确的海洋产业集聚区,科研‘国家队’力量突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胡振宇表示,在完善的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及丰富的产研资源支撑下,青岛发展现代海洋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
畅通实验室到市场的梗阻遗憾的是,虽然拥有强大的研发基础,但过去许多在青岛研发的药物却未能在当地完成转化。张德蒙认为,“一是行业集群度不够,我们不能只有研发基地或制药工厂,应该考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布局、形成协同效应;二是融资环境还需要更活跃一些。”
李德海认为,海洋药物研发转化遇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海洋药物不像化学药物的研发生产可以从仿制药出发,海洋药品研发生产周期非常长,目前问世的海洋药物,其实验研究绝大多数都始于三四十年前,很多药企没有动力去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药研究。
海洋药物研发成果落地不畅,映射的是青岛面临的科研成果转化“痛点”。
“从经济活跃度、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上看,青岛还需要和上海、深圳等城市学习。”乔方利表示,目前许多科研成果在青岛本地仍缺乏产业应用场景。胡振宇也表示,青岛市场化相对弱一点,未来应打造更宽松的容错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