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行业换机周期延长,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放缓背景下,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集体筹谋通过发力智能汽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物联网(IOT)、新能源、半导体等新业务突围,部分公司还同步剥离了前景不佳的消费电子资产。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驱动下,长盈精密、蓝思科技、闻泰科技、领益智造等多家公司智能电动汽车(下称“智能汽车”)业务正加速变现,将在2022年实现高速增长,未来有望引领企业自身及产业实现蝶变。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经历了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的崛起型转变,目前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七八成,中国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后段、组装等领域占据主导,因此在“汽车就像一部大手机”的产业共识以及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智能汽车领域的背景下,未来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前景值得期待。
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
纷纷布局智能汽车
奋达科技以扬声器起步,已深耕消费电子领域近三十年,主营电声产品、健康电器、智能穿戴产品等,近日,其经营范围新增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务,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首先是我们有一些客户有这类产品的采购需求,另外公司也在看有没有机会往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奋达科技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周桂清就新增汽车零部件相关业务做了回应。
周桂清说,在传统汽车产业想找到切入点比较难,一方面是产业本身偏传统,很多大厂长期有着极高的市占率;另一方面燃油车乃存量市场,机会不多,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开放,在零部件的选择上会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公司汽车相关业务的拓展还在初期,产品尚在研发阶段。”
奋达科技代表的是消费电子产业链,但它并非先行者。
“未来十年汽车是一个新增长点,汽车就像一个‘大号手机’,有很多相通的需求,我们也在思考将现有技术升级应用到汽车电子领域,抓住更多机会。”今年4月底,消费电子产业链芯片设计企业汇顶科技高管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曾对记者说。
上述高管称,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可以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比如蓝牙芯片、NFC都有计划加速推出车规级产品,车载音频功放也在开发中,当这些产品陆续出来,公司会成为汽车电子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玩家。除了持续开发车规级产品,也会加强和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整机厂商的合作关系。
进军智能汽车领域,已成消费电子产业链普遍趋势,截至目前,除上述企业外,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领益智造、欧菲光、长盈精密、闻泰科技、工业富联、长信科技、共达电声、得润电子、安洁科技、兆易创新等产业链代表性企业以及华为、OPPO、小米、vivo等产业链终端企业均已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这背后除市场需求驱动、两者有相通性、前景明朗等原因外,还有一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几年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放缓,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导致行业整体盈利空间减少。
2007年~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从1.24亿部增长10余倍至15.6亿部,此后行业增长放缓,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至3.11亿部,目前手机行业换机周期已延长至三年。
三方式切入智能汽车
从这些企业切入智能汽车领域的方式来看,主要分三种:一是通过自身战略转型、产业升级的形式切入,如工业富联、蓝思科技、汇顶科技、奋达科技、安洁科技、长信科技;二是通过收购在智能汽车领域有一定基础的相关企业切入,如欧菲光、长盈精密、闻泰科技、领益智造;三是通过与车企深度合作及战略入股等形式快速切入,如立讯精密、华为。
蓝思科技2015年起深度布局智能汽车市场,通过在已有的消费电子用防护玻璃相关专利积累和技术基础上创新,如今在汽车领域批量生产了包括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B柱组件、充电桩、大尺寸新型汽车玻璃(如天幕、侧窗、挡风等)等产品,并积极探索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欧菲光2015年通过收购华东汽电和南京天擎,顺利成为国内整车厂商的Tier1供应商,2018年欧菲光再收购富士天津镜头工厂,进一步加强在车载镜头布局,推动智能汽车业务发展。
领益智造在2020年年报中提出要横向跨入新能源汽车等其他产业领域。2021年,领益智造以3800万元收购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通过投资建设电池结构件项目等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闻泰科技也属此类,2019年收购安世半导体切入汽车领域。
立讯精密则属合作切入型,今年2月其一纸公告宣告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第一步立讯精密与奇瑞新能源组建合资公司,全面发力汽车代工业务,该合资公司还为立讯精密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研发设计、量产平台等,助力立讯精密汽车零部件Tier1领导厂商中长期目标实现;第二步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斥资超100亿元直接入股奇瑞控股及其关联子公司等。
谈及以与奇瑞合作方式切入智能汽车领域缘由,立讯精密表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