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时间:2022-07-08 00:00:00来自:中金公司字号:T  T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6月23日~7月6日):1)国内方面,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交通运输领域“双碳”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优化交运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绿色转型新动能;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种植业节能减排等六项任务,实施稻田甲烷减排等十大行动;财政部等部门修订公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适度拓宽基金使用范围支持“双碳”;工信部等发布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至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等等。2)国际方面,美国最高法院削弱环保署对发电厂排放监管,同时能源部修改民用核信用计划标准;英国投资209亿英镑提高电网容量;德国通过允许政府援助能源公司的法案,计划征收天然气税;荷兰提供1.64亿欧元补贴天然气储存,公布7.5亿欧元国家氢气网络计划;希腊计划取消电费附加费;澳大利亚加强与印度的清洁能源协议,澳洲现货电力市场重启。

热点“碳”究:6月22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草案的修正案,但免费配额退出时间、征税范围和碳成本“退税”等仍待后续确定。我们判断新方案下的隐含碳排放将提高,碳排放强度标准更加严格,起征时间推迟但免费配额退出的过渡期有所缩短。中国企业可能受到以下影响:1)受影响的中欧贸易额显著增加(尤其针对中下游企业);2)部分企业无法通过欧盟CBAM认证;3)中国企业转型窗口期可能缩短;4)后进企业所受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建议国内高耗能企业可从适应欧盟规则、走通碳排放互认渠道、降低碳排放强度、布局出口多元化等方面应对。相关领域投资者可关注行业竞争格局变化,清洁能源运营商投资价值增加,以及碳监测评估细分领域机会。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转型行业:韩正在山西调研并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题座谈会;广州市抓紧推动实施能源项目,争取新增一批清洁煤电项目纳规;工信部六部门提出到2025年钢铁等行业产品能效达到国际水平;工信部表示目前锂资源仍处于高位运行,将从三方面做好动力电池资源材料保障工作。2)碳中和成长行业:双碳指数持续回暖,行业规模增长与需求扩张逐渐兑现,近两周中金低碳行业指数上涨8.6%。碳中和相关产业在连续回调后持续反弹,储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板块领涨。具体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上升2.3%,上中游制造业和下游电站分别上涨2.6%和1.0%。6月新能源车继续强势复苏,多家车企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行业指数涨幅达到7.5%。3)企业“双碳”行动:中远海运、中石油和中国船舶三大央企签约打造中国LNG产业链发展新模式;中国海油发布双碳行动方案;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公司燃煤电站超大规模碳捕集技术启动;中化国际发布《2021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其第1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石化地热科普展开幕,宣传绿色低碳理念。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债券: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516只,存量规模1.67亿人民币,其中碳中和债券130支,存量1636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6月共新发绿色债券49只,发行规模612亿人民币,较5月721亿人民币发行规模同比下降约15%,其中新发6支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14亿人民币。7月初至今发行13只绿色债券,规模为51亿人民币。2)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碳价2Q22持续在59元每吨附近窄幅波动;北京碳价呈现上涨趋势;欧盟碳市场改革推动碳价在85欧元每吨高位波动。3)ESG: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企业ESG评价通则》发布;财政部多部门修订《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拓宽基金使用范围,增加“支持双碳、绿色低碳活动”等内容。

报告观点:1)IEA在《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2》中预测,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将增长8%,达到2.4万亿美元。

清洁能源投资预计超过1.4万亿美元,占整体能源投资增长约3/4,其中可再生能源、效率提高和电动汽车方面的投资是三大驱动因素。2)bp发布《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指出,全球能源系统面临着近50年来最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仍处上升周期,2021年分别增长5.8%和5.7%,基本恢复至2019年新冠大流行前水平。

3)RMI在《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之匙: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中指出,中国各行业和区域具备2030年可再生氢装机至少达到100GW的潜力,且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化工、钢铁和交通行业。

前沿科学与技术:宾汉姆顿大学开发三层细菌生物电池可持续发电数周;中国科学院基于深共晶溶剂实现废锂离子电池闭环钴回收;中国科学院推出高能量长循环无阳极钠电池;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利用纳米结构电极提高太阳能电池吸光效率;香港科技大学开发最耐用新型氢燃料电池;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发新型液化气电解质助力制造耐温锂电池。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