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启入境人员猴痘排查多家公司拥有检测产品】
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要求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中泰证券祝嘉琦表示,考虑到此次欧美多国出现猴痘疫情,叠加国内输入风险,关注检测试剂盒开发以及治疗等相关标的。
公司方面,之江生物已有猴痘检测试剂上市并获得欧盟CE认证;硕世生物已储备猴痘检测科研产品;普利制药年产1吨特考韦瑞的生产装置已取得项目备案,2021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特考韦瑞用于治疗天花、猴痘等病症。(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之江生物、硕世生物、普利制药
【国家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安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受关注】
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征求《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其中提到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
本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电力行业安全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新兴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安全性提出了具体要求。电化学储能的安全运行基于两方面:电池技术的内禀安全性,以及管理系统的高度可靠性。具有本征安全性的液流电池技术和相对安全性的钠离子电池技术将受益。
上周财富资讯已讨论过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受益标的,本次将关注钠离子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良好,安全性较锂电池更优,且成本较低利于大规模集成使用。目前正值全球大规模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钠离子电池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率先切入储能市场,未来可应用于低速电动交通工具、家庭储能、电网储能等场景,以实现更高性价比为目标。宁德时代、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等已经开始进行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布局,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分析师预计,当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到位后,钠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相比磷酸铁锂将会具备明显优势。钠电池凭借可接受的能量密度和低廉成本有望进一步渗透,到2025年,国内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将达800-900亿元。
华阳股份间接有中科海钠1.66%股份,共建年产能2000吨钠离子正负极材料生产线2022年投产,2023年将扩产至10GWh。容百科技具备钠电正极材料的吨级生产能力,正在配合下游客户规划开发钠离子电池。(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华阳股份、容百科技
【磷矿石价格持续上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企业受益】
据百川盈孚,7月1日,磷矿石价格挺价运行,贵州地区大部分企业仍旧暂停对外接单以及报价,部分货源实行竞价销售,现该地28%矿石车板价980元(吨价),30%磷矿石车板价1030元。今年以来,磷矿石价格延续去年涨势继续疯涨。2021年至目前,磷矿石价格累计涨幅超160%。据悉,当前磷矿石供应紧张状况仍未缓解,部分地区价格有望再度调涨100元。
近年,我国磷矿开采总量受限,一方面,受国家环保限采及长江保护治理等政策影响,磷矿开采行业落后产能持续退出,限制了磷矿产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国内主要磷矿产区也陆续出台磷矿石限产相关政策。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2022年省内磷矿石开采量限额为1000万吨,相比2016年的1400万吨降幅达到29%。下游农业、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上行带动磷矿石需求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方面,磷酸铁锂装车量持续提高,为磷矿石需求打开增长空间。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装车量继续上涨,5月磷酸铁锂月装车量为1.02万兆瓦时,同比增长126.5%。分析师认为,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处在去库存化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形势持续下去,磷矿石的供需缺口可能还会持续扩大,在磷矿石价格上涨的带动下,磷化工景气行情有望持续,拥有自有磷矿资源并布局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或将受益,比如云天化、川恒股份等。(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云天化、川恒股份
【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内衣市场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据报道,7月3日,中国首份女性内衣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女性内衣市场规模为1769亿,但目前我国内衣占人均服装支出比重、女性内衣消费支出、消费频次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内衣占人均服装支出比重仅为10%,而同期占比最高的法国已达20%,预计未来随着女性价值观的改变等,中国女性内衣市场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主要有汇洁股份、健盛集团等。(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汇洁股份、健盛集团
【五部门发文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行动】
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领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品、名品、精品,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数字化助力“创品牌”方面,将借力数字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借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