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打"补丁" 炼化企业获"定心丸"
时间:2022-07-0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油价高企之下,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天花板”打上更明确的政策“补丁”。

6月29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国际油价触及调控上限后实施阶段性价格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经国务院同意,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时,成品油价格阶段性不再上调。同时,中央财政对炼油企业将给予相应价格补贴,政策持续时间暂按两个月掌握。

《通知》延续了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的相关政策。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当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后,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多位业界人士认为,这次重申调价上限及发布补贴方案,本质上是在国际原油市场动荡背景下的“未雨绸缪”,为国际油价突破上限提供明确的操作细则,并稳定炼油企业的生产信心。根据《通知》,有资格申领补贴的炼油企业是指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汽、柴油的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企业旗下炼厂、地方炼厂和民营炼厂等。

“十涨两跌”背后的定价机制

国内成品油最新一次调价出现在6月28日,这也是今年的第十二次调价,呈现“十涨二跌”格局。

涨跌互抵后,汽、柴油价格每吨累计分别上涨2400元、2310元。目前多地油价徘徊在每升9元左右。

国内油价上演易涨难跌的背后,是国际原油市场的高价支撑。

据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联创监测,2022年上半年,WTI原油均价为101.52美元/桶,较2021年上涨63.17%;布伦特原油均价为104.58美元/桶,较2021年上涨60.32%。

高油价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如何调整?

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设定了被称为“天花板”和“地板价”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下限。即,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在40美元到130美元之间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值得注意的是,29日发布的《通知》进一步提出,“政策持续时间暂按两个月掌握,后续如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将提前明确相关调控政策。”

对此,中宇资讯成品油分析师胡雪认为,这意味着,如果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且持续两个月以上,那么成品油零售限价就要适度上调了。

“这就相当于是在天花板上加开了一道门,当国际油价的洪水长期冲击天花板时,企业可以选择开门放水或逃出生天了。”胡雪称。

据第一财经了解,在实际运行中,尽管上述调价机制曾多次因国际油价跌至“地板价”而停止下调,但是至今尚未触及“天花板”,这也是《通知》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对第一财经表示,如果国际油价真的持续高企,考虑到巨额补贴投入压力,确实存在上调限价的可能。

陈守海表示,政府之所以要设定上下限价的幅度,是为了尽可能保护炼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利益。如果油价太低,将造成油品行业萎缩,也不利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如果油价太高,将加大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负担,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设定上限的问题在于,一旦国际油价突破上限,那么炼厂将面临价格倒挂,生产积极性降低进而导致供应减少,甚至出现油荒。所以,把握好这个度很关键。政策性原因导致的油价传导不畅,在一定范围内应该通过合理补贴等手段稳住生产。超出能力的,只能由社会来分摊一部分了。”陈守海称。

炼化企业价差缩小承压

《通知》最直接的影响对象是炼油企业。

不同于“油价越高,油企越赚”的外界印象,炼化企业的盈利和油价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甚至成本过快上涨还可能缩减其价差。

一季度财报显示,就炼化业务而言,中石油加工原油4092.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炼油与化工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07.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

中石化一季度完成原油加工量6419万吨,同比增长2.7%;生产成品油3736万吨,同比增长4.7%。炼油板块息税前利润为229.19亿元,同比增加15.2%。

业内人士称,炼油企业现在用的一些油还是之前的库存,成本没那么高,高油价真正能体现为财报上的炼油利润下降可能要到下半年。

一位国有石油系统人士告诉记者,当国际油价超过100美元时,炼油业务通常就会出现明显的利润缩减乃至亏损,当超过130美元时,价格倒挂必然导致大额亏损。这与国内现行的成品油价格计算公式有关。此外,有企业担心,成品油价上涨以后,部分地方炼厂可能会因低价销售策略而冲击主营市场。

“过去部分地方炼厂存在无票、变票售油逃税的情况,经过前两年的严厉打击,目前市场已经趋于规范。我们看到,这次的补贴对象也包括各种性质的炼油企业,正是出于维护成品油市场公平竞争、稳定安全的目标,相关惩罚政策也应继续坚持落实。”陈守海称。

预计今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但大而不强、炼油能力过剩将制约我国炼化行业有效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