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有关监督工作的情况的报告150多件,检查50多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共开展专题询问25次,专题调研45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292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
也就是说,十年来,我国制定的法律占目前全部有效法律近四分之一。
在6月29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汪铁民介绍,十年来,立法工作呈现任务重、覆盖广、节奏快、质量高的特点。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有关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150多件,检查50多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共开展专题询问25次,专题调研45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汪铁民介绍,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人大监督工作的突出特点。
重要领域立法日渐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立法工作加快步伐,一批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相继出台或修改完善。
汪铁民介绍,十年来,我国编纂民法典;制定和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20多部法律,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和修改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森林法等20多部法律,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法律体系。
民法典编纂完成后,《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提出,研究启动环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条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编纂行政基本法典,是落实“为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法治思想的需要,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乃至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善治良政的需要。
法典有助于更好理顺法律体系内部的关系。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于文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编纂环境法典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法制碎片化问题,推动环境法制系统化,同时也有助于环境法学科建设。
姜明安也指出,一部法典可以取代制定几十上百个单行法律法规,编纂行政基本法典,有利于提高行政程序立法效率,以及对于加强和保障我国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法制的统一,避免行政程序法制的相互冲突、宽严不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法典研究成为法学界的热门领域,目前法学界已完成了两部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行政程序法更是在几年前就完成了两部专家建议稿。“行政程序法是行政基本法典的主体,只有科学、合法的行政程序,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姜明安告诉记者。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完善公共卫生法律制度提出了要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晨光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短板、弱项,存在制度不衔接问题,有的程序规定太粗泛,缺少操作层面的规定,导致疫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
汪铁民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计划。制定和修改疫苗管理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从法律制度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制定专项立法修法工作计划,首次听取专门领域立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就确定了公共卫生领域。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计划分轻重主次,有重点、分步骤,坚持立改废释和决定并举,统筹考虑了几十个立法修法项目。
汪铁民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我国制定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修改土地管理法、反垄断法,以立法形式确认和巩固改革成果。作出约30件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保障改革举措有序推进,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更好地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海南不仅是扩大开放的先行区,也是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规定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就贸易、投资及相关管理活动制定法规,而这些法规可以对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变通规定。
“这属于典型的变通性立法,它区别于几十年前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代表的先行先试立法,可以对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贸易、投资及相关管理活动的规定作变通处理,从而保证改革与法治的协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告诉记者。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有关监督工作的情况的报告150多件,检查50多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共开展专题询问25次,专题调研45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汪铁民在发布会上介绍,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