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所有的堵点,我们用了十四年的时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沈进军认为,我国二手车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
“打破了所有的堵点,我们用了14年的时间。14年磨一剑,我们用的是愚公移山的精神,14年的时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持续不断反映行业诉求,最终促成了二手车领域一揽子政策的全面出台,为行业发展争取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有利政策环境。”
6月26日,刚刚结束对江苏省经销商企业调研的沈进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四天前的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迁入限制,10月1日起转移登记实行单独签注、核发临时号牌。
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在过去十几年里阻碍二手车流通的堵点全部打通。
作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会长,为了实现二手车便利化交易和商品化流通,在推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沈进军感触颇深。
“从2008年开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针对影响二手车流通的诸多堵点和痛点,不断向有关部门呼吁和谏言。影响二手车流通的四个因素,第一是二手车鉴定评估的国家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在协会的推动下发布了,但仍然需要持续加大贯标的力度;第二是打破限迁;第三是降低经销企业税赋;第四就是恢复二手车商品属性。”沈进军告诉记者,“目前来看,从政策角度讲,二手车流通的堵点已经全部打通,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让二手车流通跟新车流通一样顺畅。”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迅速。202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达到1758.5万辆,同比增长22.6%。
作为汽车全生命周期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二手车在盘活汽车存量、拉动新车增量、促进汽车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但与欧美等成熟汽车市场国家相比,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模式以“经纪”(而不是以经销)为主,二是经营主体以“经纪公司”(而不是经销企业)为主,导致大部分二手车交易以个人对个人或经纪名义开展经销业务,不仅造成税收流失,形成不公平竞争,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难以培育形成经营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二手车经销企业。此外,部分地区仍旧存在二手车限迁的情况,也阻碍了二手车交易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不过,随着政策的出台,沈进军认为,我国二手车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
“一旦政策落地并且得到好的执行,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就会达到或者超过新车的销售量,而且会远远高于新车的销售。”沈进军告诉记者,“早则今年,迟则明年,二手车就会与新车销量持平,或者超过新车销量。”
“让二手车像新车流通一样顺畅”
《21世纪》:过去我国二手车经营模式是怎样的?
沈进军:到今天为止,我国二手车的交易方式依然是以经纪模式为主,而不是经销模式。所谓“经纪模式”就是由于二手车产权属性的原因,导致二手车交易方式属于资产的过户,而这种模式是由两个政策导致的。
第一个是我们国家的《机动车登记规定》中要求车辆所有权变更必须办理过户手续。因此,二手车经营主体需要先将收购的二手车办理过户登记到自己名下,在拥有该二手车所有权后,再销售时将该二手车过户登记到买家名下,这就导致二手车不能像新车一样作为商品进行处置。
另外一个是税收政策,二手车经销企业经营二手车要按照车价全额2%缴纳增值税,但个人之间交易是免征增值税的。显然,从税收政策上看,并不支持经销模式,而是支持个人之间的交易。
不过,随着近年来汽车快速进入家庭,二手车交易也日渐活跃。但由于交易和税收政策规定,很多二手车商的业务实际上是通过大量个人身份“背户”,买入二手车再卖出,以经纪之名行经销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首先,二手车个人交易免征增值税导致国家在二手车经销领域的税收减少;同时,经纪模式下二手车经营主体规模小、无法保证售后服务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诚信问题突出,整个二手车行业也出现了诸多乱象,导致消费者“不敢卖,不敢买”。
迄今为止,我国的二手车经营主体,依然处在“散、小、弱”的状态。
《21世纪》:影响二手车流通的痛点和堵点是如何一步步打通的?
沈进军:从2008年开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针对影响二手车流通的诸多堵点和痛点,不断向有关部门呼吁和建言。真正在政策上有所体现是在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提到了二手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国家标准,二是要改变二手车增值税的征收方式,三是要建立二手车的商品属性,那时候称之为“临时产权制度”。
直到2014年6月,《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正式实施,但是贯彻执行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使得很多人都还认为我们国家缺失这个标准;2020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二手车经销有关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规定,自2020年5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