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伴随着国际局势和疫情管控的变化,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胀正在席卷全球。海外高通胀的危机开始逐渐向金融市场传导,一场全球性的债市巨震正在上演。
“我刚来的时候油价是1.2英镑一升,现在逼近2英镑了,大排量车现在加一箱油能花超过100英镑。”一年前定居英国利物浦附近小镇的小刘向记者表示,“日常生活用品涨价都很明显,连葵花籽油和金属罐头也在涨。”
旅居德国多年的小邱也感受到了通胀的威力。“餐馆每道菜贵了0.5~1欧元,我家租房预计水和取暖每个月涨50欧元,涨幅在20%左右。德国水电暖都是多退少补,年末算钱,所以现在还不知道到底能源会涨多少。”
在多地承受通胀压力的大背景下,美联储率先亮出加息大动作,在全球债市激起了连锁反应。6月15日,欧洲央行突然决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应对近日多个欧元区国家国债收益率暴涨的情况。就在同一天,日本10年期国债期货盘中暴跌,日银宣布于16、17日无限量购买日本国债期货交割券。6月16日凌晨,美联储加息再度加码,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是自1994年11月以来的首次。美联储一系列的收紧政策是否会让全球多地债市陷入危机?对国内债市又有何影响?
全球多地债市现抛售潮
美国5月的通胀数据显示,美国5月份最终需求PPI根据季节调整后同比增长10.7%,商品PPI根据季节调整后同比增长16.4%;CPI当月同比抬升至8.6%,刷新了1981年12月以来的高点,持续创四十年新高,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的预期。
“通胀情况比美联储预计的更糟,也动摇了市场对美联储能控制通胀的信心,对全球债市都是不利的。”路博迈基金(筹)分管投资副总、路博迈中国固定收益总监汝平直言。
美联储此番强力收紧的政策对全球债市影响深远。摩根资产管理全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表示,除了美联储,英国、欧洲以及部分亚太地区央行也面临通胀和加息的压力,全球债市波动加剧,近期继续面临收益率上行的压力。
具体来看,上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上涨至11年高点3.47%,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15年高点3.44%,美债迎来了近年来少有的抛售潮。
路透社于6月13日表示,对激进加息政策的预判,叠加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加剧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和企业偿债能力的担忧。追踪投资级债券和高收益债券的ETF价格下挫,而针对潜在违约的保险成本则急剧上升,市场透露出明显的避险情绪。
而在欧洲,美联储加息的“抽水”效应也十分明显,债券“抛售潮”令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重债国倍感压力。上周,意大利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突破4%的“死亡线”,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在这一水平的发债成本下,财政负担或将不可持续。
通胀和加息的“双杀”之下,已有不少言论担心欧债危机将会重演。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GillesMoec感叹道,“这让我想起了2012年。”
亚太市场方面,日本市场也在此轮加息中受到波及。6月15日,日本十年期国债期货盘中暴跌2.01日元,创2013年来最大单日跌幅,两度触发大阪交易所熔断机制。6月17日,日本央行宣布仍保留控制收益率曲线和购买资产的政策性设置,并将利率维持在负值水平。全球加息潮中,日本的“超宽松”政策是否仍可持续,也引发了市场热议。
债市巨震带来短期压力
全球危机可能性较低
全球多个国家的债市集体巨震,令人不得不担忧,此轮加息的连锁反应是否会引起一次全球性的债市危机?
对于这一疑问,汝平认为全球性债市危机不会发生。“长期通胀是解决高债务的无声息的方法,央行处理通胀不缺手段。通缩才是高债务的大敌,进入负利率很难摆脱。”
朱超平也有相似看法,他认为,全球债市在短期面临较大调整压力,但是发生全球性危机的可能性较低。一方面,美国经济在今年仍有望保持增长,为信用债提供一定的缓冲,市场不会出现2020年初信用息差超过1000个基点的极端情形;另一方面,根据美联储给出的加息路线图,在2022年至2023年利率上行后,2024年可能开始降息。加上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提升长久期利率债的吸引力。
朱超平表示,市场在经历下跌后,投资者可以在较高的收益率水平达到风险收益平衡,不太可能出现类似2008年或2020年初无差别抛售的情况。
也有机构认为,本轮强加息主要冲击的会是进口依赖型、高债务型或单一经济型的国家。财通基金分析,美国本轮强加息主要冲击下面几类国家:一是日本这类资源及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二是经济增长乏力、财政实力较脆弱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三是外债高、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如土耳其和拉美部分国家。
国内如何应对?
那么,海外的通胀高企、债市巨震对国内债市有多大影响?面对美联储大幅度加息,国内的货币政策又该如何应对?
兴银基金固收团队认为,这对国内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资流出,自今年2月份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以来,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每个月净流出规模约1000亿元左右;二是情绪面扰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