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设立:一次关乎十亿人的改变
前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个人养老金已经取得制度层面的突破。2022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
宣传提纲,加速推进政策落地。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试图回答投资者关注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国社保养老制度建立了三支柱框架:一是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二是政府倡导、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或职业年金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三是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人寿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除了“三支柱”之外,还有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主的保障储备。本次的个人养老制度建设,主要是基于对上述第三支柱的补充和完善,施行独立账户、个人缴费、多元投资形式,并可能有一定的税收优惠1。
为什么要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当前中国养老规模结构并不均衡且总量不足,第一支柱占养老金总规模的比例接近70%,第二、三支柱发展仍显不足;三支柱规模合计占GDP的13%,对比部分海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养老金储备占GDP比重超过100%)。第一支柱的扩大受高费率和财务持续性等问题的制约,我们认为本次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望推动第三支柱发展,从而促进养老三支柱结构更加均衡,提升中国养老储备。
个人养老金当前的主要制度安排有哪些?本次个人养老制度建设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范围。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2)参与方式。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以由参加人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指定或开立,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销售机构指定;3)政策优惠及限制。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4)缴费水平。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上限;5)投资方式。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6)推进实施。个人养老金结合实际分步实施,即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
个人养老的前景展望如何?截至2022年一季度,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亿人2,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人口基数较广。初期受制度推广、试点城市限制、个人参与上限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个人养老参与人数可能有限,但后续规模有望逐步抬升。基于一定假设条件,我们粗略估算经历5-10年的发展,个人养老金累计金额可能达到万亿元以上的水平(具体测算方法请参见正文),逐步成为中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哪些海外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海外个人养老金制度经验,中国未来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尝试参考默认选择机制、自动加入机制、基金间转化机制等形式,发展养老产品、提高投资管理水平等措施,扩大个人养老金规模,以更小的成本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从美国401(k)计划和IRA计划的发展经验来看,截至2021年二者占美国养老总资产规模比例高达55%。401(k)计划和IRA计划享有显著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资产端广泛配置股票型公募基金以增强收益,且401(k)账户与IRA账户之间可灵活转存。美国第二、三支柱的发展对公募基金行业影响较大,壮大了机构投资者规模,截至2021年底,美国公募基金管理的养老金规模高达12.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公募基金总资产的47%。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规模的快速提升,以及其市场化的资产管理方式,促进了美国金融产品的发展,尤其是以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为代表的公募FOF金融产品。我们认为海外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有望为中国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个人养老制度,有助于加速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由不动产与存款向金融资产转移,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类型长期资金。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与产品特点,个人养老金短期可能更多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尤其有利于长久期、高收益信用债。长期来看,参考海外个人养老金配置经验结合国内环境,我们认为中国个人养老金有望逐步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基于一定假设我们预期2030年中国个人养老金中权益资产比重可能逐步提升至20%左右,为股票市场提供增量资金约为2000~6000亿元。长期资金流入,有利于提升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培养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理念,降低市场波动率,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