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行将过半,在全力“稳经济”背景下,上半年企业家讨论最多的关键词中,不仅有“滞胀”、“复苏”等宏观关注,也不乏“创新”、“投资”等微观谋划。这些也成为2022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22届年会集中讨论的主题。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参会的学者、投资机构、企业家对当前的宏观环境有基本共识,即滞胀风险较高、稳增长是当务之急,但对于当前应该采取的重点政策则有不同建议;同时,对于当前“危中有机”也有共识,各企业家、投资机构都在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奋进”。
“重视产业政策对稳增长的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复苏”、“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让躺平的站起来,让站着的跑起来”;“一条血路杀出来,倒下就是没本事”……从会议讨论话题来看,企业家拒绝“躺平”,资本依然“兴奋”。
不过,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真正让企业家重拾信心,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不“躺平”,保持兴奋
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即“稳增长33条”)发布之后,各界纷纷“动起来”。其中动向最受关注的群体是企业家及投资机构。
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变化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让不少企业家和投资人停下来思考,但思考之后还是重新谋划,布局下一步发展。
德龙集团董事长、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的冷静思考。他所属的钢铁行业,存量明显有巨大整合空间,但他冷静之后判断,当前并非最佳出手整合的时机,需要等待下一个周期。另外,海外发展虽然也遭遇了一定挫折,但下一步仍会坚守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作为实业企业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干活有瘾”。
丁立国对多元发展、快速发展的反思,也引发了博将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罗阗的共鸣。“有一些创业者告诉我,这次疫情带来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可以冷静思考,原来的战略和方向是不是正确。”他表示,原来互联网ToC(消费者端)最重要就是“攻城拔寨”,但是现在需要的是厚积薄发。
就他自己而言,也是拒绝“躺平”的代表。“我们现在都是出差高手,各地的政策都很清楚,我们会做攻略。”他说,自己的行程码从来不是单一的,总是有很多地方。
当得知亚布力论坛如期举行之后,他也赶紧做了攻略——“我要到现场”。在他看来,这正是资本依然兴奋的体现。
“企业家就要动起来,不能灰心丧气。”大成基金董事长吴庆斌说。
面对一边抗疫一边复工复产还要努力赚钱的艰难考验,吴庆斌也“纠结”过,向不少朋友打电话问计。最后得到的一句“边际条件确定,寻求最优解”的建议让他颇受启发。他说,当前的边际条件就是处在新冠疫情,经济还要发展,那企业家就是要动起来,“一条血路杀出来,那就是条汉子,倒下了,那就是你没本事”。
AP资产成立时间不长,主投港股和美股的中后期标的。作为股权投资的后进玩家,创始合伙人朱超对此感受颇深。
“2018年我们参加IPO,那时候抢手的单子,挤都挤不进去,后来发现,市场不好的时候,给新进场玩家一些机会,大家相对公平。”朱超说,投资的港股IPO标的中,有近一半都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进去的。
优化宏观环境,激励“做蛋糕”
经济周期起起伏伏,企业家精神从不灭失。但除了市场主体自身的不畏挫折、自立自强之外,宏观环境的改善、政策措施的优化也必不可缺。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当前经济面临增长低迷、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救经济、控通胀。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要提高对产业政策影响的认识。他表示,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除财政、货币政策外,近几年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多,比如供给侧改革等效果非常显著。他建议,要将产业政策放在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同的位置去考量。
走出滞胀、走向复苏,短期与中长期需要不同举措。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短期,必须以尽量务实的精神,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的33项政策组合,权衡好抗疫与复工复产、稳经济大盘的关系,根据疫情演化趋势,优化抗疫举措,对走极端抗疫方式及时纠偏。
中长期,则要靠创新。贾康分析称,参考美国走出滞胀的经验来看,上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特别注重发挥企业作用的举措,但更根本的是,硅谷引领了创新的潮流,创新形成新的动能,支撑着经济走出滞胀。
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看来,危机会给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带来变化,当前政府已经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需要研究政府的激励机制,使其余市场同向而行。
以刺激汽车消费为例,一方面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上马汽车项目非常积极,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刺激汽车销售又缺乏积极性。
他建议,比如改革税收征收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动力去改进路网等,推动汽车消费。
从企业家信心角度,也对环境优化抱有期待。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经济发展有起伏是很正常的,每个理性参与者对此都有认识,但现在的问题并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