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多部门联手发力稳外贸系列利好政策即将出台
今年前4月,我国外贸进出口达到12.58万亿元,同比增长7.9%。但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物流不畅、订单压力、国际环境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商务部、央行、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透露了一系列将要出台的利好政策。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商务部将指导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一些地方性的针对外贸困难的支持举措,使外贸企业能够在一系列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享受政策红利实现稳定增长、提高质量。央行: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人民币跨境结算和汇率避险是外贸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海关总署:进一步畅通进出口物流,近期疫情对长三角地区的外贸物流造成影响。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从海关受理的长三角等区域业务看,货物进出口明显恢复,外贸实现保稳提质目标任务仍然有较好的支撑。
●中国资产逆势吸金未来仍有广阔增长空间
在通胀持续“高烧”、全球流动性逐步收紧之际,新兴市场国家延续资金流出态势。国际金融协会(IIF)近日发布的全球资金流向报告显示,5月份,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总额为49亿美元,这也是外资连续第三个月流出新兴市场国家。而在全球资金逐步从新兴市场国家抽离的过程中,中国资产却逆势引来资金流入。IIF数据显示,5月中国资产吸引了47亿美元流入。业内认为,凭借多元化的特点以及中长期增值潜力,人民币资产对全球中长期投资者吸引力明显,未来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国资委:加强研发力量投入深化“科改示范行动”
6月8日,国资委召开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专题推进会。就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科改示范行动”自2020年初实施至今,“科改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种子”“头雁”和“尖兵”作用,在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证券时报】
●积极扩增量稳投资已有地方放眼明年项目谋划
记者统计,截至6月8日,至少有18个省(区、市)在全省稳经济政策实施方案中强调要扩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其中,有16个提出要加快水利、交通、物流等项目建设进度;13个提出要加快新能源、数字基建等项目建设;8个提出要推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此前介绍,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个,会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重大作用。在近期各地出台的稳投资举措中,多地都有大量篇幅用于部署加强水利投资。比如,江西省政府就强调,要抢抓国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机遇,提前实施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项目,尽快开工宁都梅江灌区、柘林湖水库供水工程等。除了普遍要求进一步投资的项目加速落地外,多地还对下半年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做出部署。
●股债“跷跷板”行情切换经济弱复苏仍需宽松政策护航
在金融市场,波动是常态,此消彼长更是家常便饭。A股在经历了过去一段时间的暗淡时刻后,随着北京、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期出现回暖势头;但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在经历了4、5月份“资产荒”行情催化下的持续上涨攻势后,进入6月则开始有所回调。股债“跷跷板”目前出现行情切换的苗头,其背后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以及对货币政策环境能否继续维持宽松的不确定性。不过,多位受访的分析人士预计,尽管5月中下旬以来,各大银行“冲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当月新增信贷有望实现同比多增,但结构可能仍不乐观。目前经济恢复势头依然较弱,在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巩固之前,货币政策仍有必要维持宽松环境,并继续加强逆周期调节。在此背景下,即便当前债市出现一定回调,预计会窄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
●国资委加力推动国企科技创新改革
6月8日,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专题推进会在国务院国资委召开。记者获悉,截至目前,“科改示范企业”已基本完成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重点改革任务。80%的“科改示范企业”已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表示,“科改示范企业”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中的“先锋队”,探索形成经验的更大价值在于复制和推广。如何从不同层面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力、内生动力、系统合力和政策引力这“四力”,是推广成功经验的重要抓手。
【证券日报】
●金融助力稳外贸再加码更多支持政策在路上
在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负责人周宇表示,人民银行在稳外贸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提供较为精准的帮扶;推出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满足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在直达工具到期以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