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菲特经历过的“暴跌”
2、怎么“比”出优质基金?
3、如何区分“短期波动”和“止损信号”?
每当股市回调,许多投资者可能会陷入焦虑。但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当你的投资赚了20%的时候,你的心情很好,感觉天上终于掉下了馅饼,自己随时都可以卖掉基金兑现盈利;然而当你的投资亏了20%的时候,你的心情非常沉重,认为只要不卖出这只产品,那么亏损就永远不是真实发生的,或许有一天还能赚回来。
贪婪和恐惧是人的本能,在5000点的时候贪婪,在2800点的时候恐惧,是多数投资者的本能反应。尤其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大盘每一次震荡调整都考验着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当投资资产天天缩水时,投资者便备感煎熬。
股市下跌时,作为从业人员,我们被身边的朋友、家人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现在应该怎么办?该不该“割肉”,能不能补仓?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着重讨论基金亏损时,投资者应该做出的理性分析和决定,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你们未来的理财投资有所帮助。
巴菲特的精彩语录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是: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这句话好理解,也被很多投资者视为圭臬,有点儿类似我们的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多投资者都在努力保住青山好砍柴,但是青山面积始终在缩小,想砍柴的时候青山面积已所剩无几了,甚至连山都消失殆尽。但没关系,股神巴菲特还说了,“我们做的是长期投资,短期一两年的市场走势是可能背离价值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要介意短期亏损”。为什么这种看上去前后矛盾的话会出自股神巴菲特之口呢?难道他已经沦为“股评家”了吗?答案显然不是。听到巴菲特说,投资的要义是不亏钱,很多人就会说,那别投资算了,这样永远不会亏损。但这种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在巴菲特看来,多数人眼中“股票资产的风险”属于股价的正常波动;而大众眼中最安全的现金,尽管没有波动,却将面临风险,因为它会在长期逐渐降低购买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元凶就是通货膨胀。所以,投资的本质是“现在将购买力让渡给他人,合理期待未来支付名义收益税率后,仍能获得更高的购买力”。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投资已经是在亏损了。
所以一切的关键回到了如何投资。巴菲特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者。价值投资者在做投资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买入股票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股价,确切地说是股价与其内在价值相比是否已经进入一个值得投资的区域;其次考虑的是买入时间。
价值投资者喜欢在市场下跌时买入股票,但是我们都知道,市场下跌时建仓难免会有账面盈亏。2008年9月23日,当巴菲特宣布购入高盛集团50亿美元永续优先股时,高盛集团股价在125美元以上,彼时巴菲特签约的普通股可转换价为115美元,这笔交易大概率还是有赚头的。可是没过多久,高盛集团股价暴跌,与巴菲特买入时相比已经跌去一大半,和115美元的普通股可转换价相距甚远。但在巴菲特看来,这些都是暂时的账面浮亏,从长期投资角度看,并不需要介意。
隐藏在这背后的,是一个很多人忽略的逻辑。市场以及部分投资标的短期的表现,实际上受到报价的影响。这就好像一群人在投票,最终情绪可能影响了资金走势,带来了涨跌。但是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中,市场依旧会回归其称重机的职能。从长期看,股票价格会遵从价值的原则,并趋向于其真正价值的定价。
巴菲特说不要介意短期亏损,是因为他的多数投资都是长期价值投资。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关键是深入研究,寻找市场定价严重偏离价值的标的;否则,短期亏损反而可能变成长期亏损。巴菲特选择长期持那些在真正意义上有成长空间的标的,其实是在等待投资标的价格回归其内在价值。
巴菲特当年来到中国时就曾表示:他不依据宏观因素,如GDP等来做投资决定,而是从公司本身考虑,即公司发展如何,治理如何,管理模式如何,员工合作精神如何等。巴菲特认为,很多公司对自身目标并不清楚。而他要投资的,就是那些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有很好的管理团队、有很好的服务客户理念的公司。
基金公司等主流机构对市场一贯秉承的理念与巴菲特不谋而合,正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关注的是所投资公司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把自己当作企业经理人一样投资上市公司”,正是诸多基金公司奉行的投资理念。
实际上,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也可以遵循这样的“价值投资”逻辑。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公司文化以及对待投资者的态度等,都值得大家细细甄选。此外,从业绩表现来看,仅仅关注基金公司在一个阶段的净值增长是不够的,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品种,基金的长期收益情况更值得看重。
很多投资者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基金业绩的持续性在不同市场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特征。一般而言,在持续调整的市场环境中,基金业绩更容易保持持续性,相应的业绩数据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反,基金在其他市场环境中的历史排名可能并不一定能对未来投资决策形成较好的指导。不仅如此,大家还要学着拉长基金的观察期,因为过短的观察期不能完全体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