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层面,从中央到地方、从产业到金融,均对房企进行了帮扶与呵护;在销售层面,市场在疫情平稳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在这两者的加持下,国资直接入股民营房企,示范效应不言而喻。国资入场不仅带来资金,更带来销售渠道、项目资源与融资增信。
在楼市政策“暖风劲拂”的加持下,上市民营房企,正迎来一道更为明亮的纾困曙光。
在经营遭遇困难的房企频频向地方国企寻求项目乃至股权合作后,近期已逐步有“修成正果”的案例:前有华南城引入深圳国资为大股东,后有建业地产迎转折时刻——河南国资出手接盘近三成股权,并认购公司发行可换股债券。
据悉,还有奥园集团等一批上市民营房企正在推动引入地方国资事项。“尤其是建业的方案,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地方国资以‘股权+可转债’的形式进场纾困,可保留民企原实际控制人身份,这对整个河南地产圈的示范效应太强了。”一家房企高管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从昔日在项目上谨慎试水合作,到进场接盘成大股东,再到股债结合保留原控制权不变,地方国资对民营房企的纾困模式日趋开放多元,但帮扶力度却有增无减——梳理华南城与建业地产方案,均可看到,国资入场不仅带来资金,更带来销售渠道、项目资源与融资增信。
伴随政策有序落地与市场的进一步恢复,未来,地方国资直接战略投资或成纾困民营房企的主要模式之一。
河南国资成建业二股东
6月1日深夜,河南老牌房企建业地产发布公告,所有股东至此长舒一口气。
公司称,控股股东恩辉投资与河南同晟置业于6月1日签订了框架协定。据此,河南同晟拟受让恩辉投资持有的8.6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的29.01%,代价为最高每股0.8港元,较6月1日收盘价溢价约23.1%。
同时,河南同晟还将认购公司发行的本金不高于7.08亿港元的2024年到期的票息5%、到期收益率9%可换股债券。
建业地产苦苦等待的“白衣骑士”终于进场。
资料显示,河南同晟系由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全资拥有,以地产投资为主的市场化运营平台,公司依托河南铁路建设和投资,整合政府、铁路投资、沿线土地资源,实行全市场化运作。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河南省人民政府。
事实上,河南国资出手驰援建业地产此前已有迹可循。
早在2021年9月,一份《关于企业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并请求帮扶救援的报告》在网上流传:建业集团因洪灾等冲击遇到困难,向河南政府求助。当日,建业集团连夜召开线上媒体沟通会上,管理层人士在会上表示,建业多数业态和业务已恢复到正常经营状态、加速回暖。公司银行贷款未受影响,到期债务风险可控,短期内无偿债压力。
到了今年4月1日,河南同晟党委书记、董事长邓高强会见建业集团副总裁、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马晓腾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交流。
有当地房企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建业地产与河南同晟地缘相近又有业务协同,建业是规模房企,双方的合作不影响建业主业独立性,因此合作具有很高的价值。这表明地方政府认可建业地产,愿意在公司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
也有其他房企高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建业引入国资是一场难得的双赢合作。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建业去年就表示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具体方案上,大股东还保有更多股份,可换股债券意味着灵活性,如不行权就只是借款。战略投资者对于建业地产的意义不仅在于10多亿元的资金,河南铁建资源丰富,若成建业股东,在项目开发层面、建业的融资方面都有帮助。此外,有了国企的增信,建业项目销售也会更顺利。”上述人士分析。
华南城“珠玉在前”
建业并非首个上市民营房企引入地方国资进行纾困的案例。
2021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民营房企遭遇流动性危机,有关部门适时出台了防范化解出险企业风险的政策。此后,时有困难房企寻求国资战略投资者的消息,但一直未见落地。
直至今年5月,港股上市公司华南城纾困方案落地。
5月16日,华南城发布公告称,特区建发认购事项正式完成,公司向特区建设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特区建发间接持有的全资子公司)发行及配发33.5亿股新股份,认购事项所有先决条件均已达成,华南城已收到特区建发支付的相关款项。
这标志着,历时5个月后,深圳市属国资企业特区建发正式成为华南城单一最大股东。
对于此次入股,特区建发表示,将坚持“三个不变”:一是华南城管理团队基本不变;二是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变;三是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变。
同时,特区建发还将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优势,推动华南城实现“三个改变”:一是提升资信水平,盘活资金流动性;二是优化资产结构,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三是强化资源导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据查,华南城于2002年5月在香港注册成立,2009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2020年,华南城凭借116.2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进入销售百亿房企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自与特区建发传出“订婚”意愿后,华南城的财务状况与经营发展随即“拨云见日”。
1月26日,华南城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