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化新机遇与新挑战:从逆全球化到去金融化
时间:2022-06-06 00:00:00来自:中金公司字号:T  T

内容概要

当前,全球面临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两大百年一遇的冲击,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再次发生变革。近期,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再次引起各方热议,主要在三个问题:美国通胀压力加大和美元对外升值所导致美元内外部价值背离、美元金融资产的通用性在疫情和俄乌冲突双重冲击下减弱、西方国家的金融制裁引发对美元储备资产的安全性的疑问。

过去40年,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指引下,各国普遍推进金融自由化,并采取通胀目标制和浮动汇率制为双支柱的宏观政策框架。由此带来的全球化和金融化两大力量是美元体系的基础,美国扮演提供安全资产和商业融资的金融中心角色。虽然美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下降,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因而得以维持。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化放缓,金融监管得到加强,近期的疫情冲击和俄乌加剧了逆全球化和去金融化趋势。

逆全球化表现为各国已从追求以低成本为标志的效率,转向追求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目标。这一转变意味着全球供给约束加大和政府配置资源作用的提升,近期有几个方面的体现: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疫情和俄乌冲突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以及战争带来的制裁与和平红利下降。逆全球化趋势下,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产业链布局和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面临挑战。

去金融化则体现在债务和资产两个层面:即从私人部门债务转向政府债务,从金融资产转向实体资产。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因金融监管趋严而受到约束,财政扩张的重要性在应对疫情冲击中更显突出。近期,作为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在遭受金融制裁后,卢布反而升值,彰显了实体资产相对于金融资产的重要性上升,金融制裁进一步凸显金融资产通用性下降。

逆全球化和去金融化侵蚀了美元体系的两大基础,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朝着多极化的方向演变。在支付层面,中国可借助自身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寻求双边、多边和区域性非美元支付机制安排。在安全资产层面,美元金融资产的地位下降,实体资产重要性上升。在传统的国债之外,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有关大宗商品的战略储备合作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全资产的功能。在支付和安全资产两个层面,付息的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向多极国际货币新体系的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逆全球化和去金融化意味美国的国际金融优势将下降,中国所处金融劣势的影响也下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必一切以放松资本账户开发为着力点,应该重视中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中美两国的竞争合作将更多体现在实体经济层面而非金融层面,包括科技创新和大宗商品等领域。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