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的一天,中国金融界的权威专家们在北京聚到一起探讨一个话题:互联网金融模式与未来金融业发展。
当时P2P行业正快速起步,移动支付已经出现。曾主持筹建了中国银联的万建华在现场讨论中发问: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经济改变现代商业文明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改变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未来的金融大潮谁来主导?
研讨会结束10个月后,余额宝横空出世。舆论将此视为搅动金融市场的鲶鱼,纷纷叫好。受冲击最大的银行业却把它看作“门口的野蛮人”,以抵御之姿相对。
随着技术不断演进,万建华的提问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掌握了新技术的互联网巨头们成为悬在银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十年来,悬着的剑一度就要落下,但最终的结果让银行家们松了一口气。
P2P在今天已成为历史,余额宝利率低于银行冲上热搜。互联网巨头们没能取代银行,就连当年喊出“改变银行”的人也淡出了公众视野。对许多互金从业者来说,过去的十年像是黄粱一梦;在银行人看来,又似虚惊一场。
为什么会这样?
当新势力们以技术为矛意图颠覆传统金融业时,它们的对手并不只有银行。在强监管的金融领域,政府部门通过强有力的有形之手也在极大地影响着行业走向,这是一场三方博弈的游戏。
冲击
2013年是这场博弈的开端。
这一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突破5亿;第五届双十一成交额超350亿元;《数据时代》成了畅销书。它们以信息时代“水电气”的角色搭建了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构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地基。
2013年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在当年6月上线;P2P平台进入爆发期。2014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金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余额宝对银行的冲击最大。
因操作灵活,利率又远超银行同期存款,余额宝很快将规模做到了市场第一,用户以千万计。这些大多从银行存款中流向余额宝及类似产品的资金,规模在一两年时间里就高达数千亿元。财新曾报道,2014年初时,银行存款规模以日均千亿级缩降,余额宝却以每分钟300万元的速度增长。为阻击余额宝,许多银行不得不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更有银行直接限制客户转向支付宝的金额。
银行通过存贷两端息差赚钱。但余额宝的出现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外流,利率升高,这让银行业面临巨大威胁,使得不少来自银行的声音呼吁取缔这类产品。
但积极的一面是,银行在受到巨大冲击后意识到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提醒银行家们要对可能产生颠覆性的新技术保持关注和警觉。
此前,只有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等在信息化上起步较早,并于2010年前后陆续上线了手机银行产品,绝大多数的中小银行还处于自身体制改革中,无力提升信息化水平。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所有银行的手机银行APP月度日均覆盖人数总和只有2204万人,不敌支付宝同期一半的用户数。整个银行业彼时的互联网化程度可见一斑。
2013年后,受到冲击的银行业对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开始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业务线上化是银行初期的主要目标,直接体现是开发APP。经过近十年发展,今天的银行业整体已基本实现了业务线上化。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银行用户数从2014年的6.7亿户增长到2019年的20.9亿户,用户规模基本见顶。
之所以把银行APP数量作为银行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因为信息时代的“石油”——数据。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后作出判断和预测,可大幅提升金融业务中获客、风控等方面的效率。APP是获取用户多维度数据的主要渠道,自然就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就在银行们努力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出生即线上的互联网巨头们又把它们甩在了身后,开始利用数据做起了银行最熟悉的业务——放贷。
2010年6月,阿里小贷公司开业,推出了国内第一款线上小微信贷产品(日后的网商贷)。其模式基于商家在淘宝、天猫上的经营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后,为商家提供线上纯信用贷款。2014年2月,国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上线,为京东上的消费者提供类信用卡金融服务。
在当年,个人和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向银行提供完备的财务、经营数据来证明自身信用程度。央行个人征信数据库在2008年建成时,有信贷记录的个人不足1亿,90%的人在银行信贷系统里属于“白户”,使传统银行难以给这些人放贷。
网商贷和白条之所以能出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得益于数据。
转向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电商渗透率提升,大量商户和个人数据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里沉淀下来。到阿里小贷和京东白条出现时,这些积累下来的海量数据被数据模型分析后,成为判断用户信用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网商银行在年报中就重点强调,阿里电商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通过多方验证后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据此放款。
但在当时,银行对这种日后让他们赚到大钱、被称为数据风控的新技术并不信任。
“白条之父”许凌在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