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人才需求井喷式增长 企业花式抢人求贤若渴
时间:2022-05-23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2021年以来,伴随锂电扩产潮来临,行业用人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一场人才招引的“暗战”正在业内悄然上演。

大量释放的招聘需求像鲶鱼般搅动整个行业,用工成本水涨船高,而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却可遇而不可求,造就了短期的结构性紧缺。与此同时,锂电行业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员工直呼“内卷”严重,人员留存率与行业吸引力面临严峻拷问。扩招大潮下,企业如何提升招引能力,同时消弭人力增长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将人才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成为必修课。

扩招进行时

“目前锂电行业整体处于扩产期,增量工作机会比较多,一般有个3~5年工作经历,只要在招聘网站投了简历,就会有各种猎头找上门来。”华中地区一家锂电材料厂员工曾斌(化名)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曾斌反映的情况,从各大锂电企业扩招数据中或可得到印证。数据显示,A股79家锂电池概念股2021年员工人数累计净增加近20万人,达2020年净增加人数的13倍,其中66家呈正增长,21家增幅超40%,先惠技术、宁德时代、中伟股份、德方纳米、赢合科技等5家公司实现倍增。以宁德时代为例,2021年员工人数增至8.36万人,同比增长5万人,增幅达152.74%,其中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增幅居前,分别增长4.47万人、4487人,增幅为216.17%、80.24%。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生产规划,2021年新建产线较多,宁德、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均有新产线落地投产,因此对生产、技术人员需求量有明显增幅;除此之外,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招聘结构来看,目前通过社会招聘加入公司的员工较多。社招人才具有成熟的职场经历和相关岗位经验,工作上手快,也往往能够更快产出成果;而对于校园招聘的人才,公司更看重的是他们的发展潜力,会配备充分的资源进行培养。2022年,我们仍将根据生产建设和研发的需要持续引进各类人才。”

欣旺达招聘信息显示,2021年以来已启动多轮校招,累计提供工作岗位超1000个。“今年校招的学生比去年多了很多。”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春节后,我们一次性招了几十个人,是近几年来招得最多的一次。”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汪洋告诉记者,新项目等着上马,必须加快招人节奏。

光靠招聘广告吸引力或许不够,内部引荐机制在业内也颇为流行。根据欣旺达官方招聘公众号,2021年以来公司启动了多轮普工内部推荐招聘计划,在职员工若成功推荐普工入职并留存满4个月,便可获得1500~2500元不等的奖励金,在某些时段被推荐者还能再享受500元奖金补贴。

“近十年来,动力电池装机量实现了百倍增速,而锂电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一般5年一个周期,靠存量人才肯定无法匹配行业成长。”高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梁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现在很多外行也纷纷涌入锂电赛道,导致行业鱼龙混杂,而很多人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练,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与此同时,行业的高景气度也吸引了一众实力雄厚的资本进入,他们舍得开高工资,推高行业整体薪酬水平,恶性竞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认为,在对未来预期乐观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招聘一些储备人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扩招潮”。

高端人才极度紧缺

“生产、技术、研发类人才一直都是公司最紧缺的,这也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坦言。在多数受访者看来,锂电行业属于制造型行业,总体来说,人才可替代性较强,但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高级技术人才在业内属于稀缺资源,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曾斌向记者透露,其前同事拥有在电池厂、材料厂5年以上工作经验,最近刚刚跳槽,新东家开出的条件是薪资翻两番;而按照行业通行规则,类似这样经验丰富的“熟手”跳槽薪资翻一番是很正常的。

伴随行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锂电人才需求结构在不断演化。“此前锂电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现在很多工序都实现了设备替代,不再需要那么多一线操作工人,但却新增了很多涉及设备开发、保养、改造的工程师需求。”李梁表示,锂电池对稳定性、一致性要求很高,工艺、品控方面的高端人才也十分匮乏。

“能够统筹全盘、托起新产线的复合型技术和项目管理人才太稀缺了。据我了解的情况,很多新入局锂电行业的玩家因为缺少项目负责人,人才团队尚未搭建完成,不敢轻易开工,产能落地遥遥无期。”华东地区一位正极材料厂从业人士坦言,公司因为起步较早,很多技术工程师和研发人员都受到过来自同行的“诱惑”。

湖南顺华锂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卫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具备相当经验的技术型人才大多在30岁以上,一般都拖家带口,且已经成长为中高层,跳槽“挪窝”动力总体不强,除非薪资涨幅很高,或者能实现更高层级的晋升。“现在企业招人就陷入两难境地,经验丰富的人可能因为薪资、职业规划、安家等问题招不来,但如果靠自己培养,一个应届毕业生最起码需要2年的成长时间,很难赶上扩产速度。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产线的高端技术人才,基本都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