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之约
“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这是冯骥才的态度。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我们采访了广州和福建的两位博物馆馆长,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谈到了运营的困难。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如何在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这个难题待解。
5月的广州,在经历了一轮疾风骤雨后,天朗气清。
14日见到张斌的时候,恰逢《鲁迅·徐志摩——呐喊与歌唱的人生》和《千年帆影百载关——粤海关与广东对外贸易》两个展览在广州东方博物馆同期开幕。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参观。
作为东方博物馆的现任馆长,张斌正忙于接待来访宾客。
“GDP是一个城市的硬实力,而博物馆则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张斌在忙碌的间隙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博物馆本身是非营利性的,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开启民智和传承文化的机构,那就要给它支持,让它做该做的事。”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爆款”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公众开始将更多目光投向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主流博物馆之外,还有一类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常常被公众所忽视。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收藏的传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藏家们的收藏观念也在逐渐进步。不少收藏家愿意把自己的私藏拿出来与社会公众共赏。由此,一批由民间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纷纷涌现。尽管规模不及国有博物馆,但凭借着别具特色的收藏脉络,非国有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和补充,广州东方博物馆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广东全省有非国有博物馆120家,比上年增加15家,上升了14.29%;与2016年相比,五年间增加46家,数量大幅提升62.2%,非国有博物馆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
但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非国有博物馆,后续却普遍面临着“建易养难”的问题。不少非国有博物馆由于在建造初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后期的运营却苦于资金无以为继而导致草草展陈、人员流失、设备老化,更有甚者还可能无法保证珍贵文物的保存环境。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有谁能破局?
此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整体来看,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向好,数量越来越多。但和发达国家私人博物馆相比,体量比较小、数量也较少,维系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
同样,作为一家大型综合非国有博物馆,广州东方博物馆的运营经费也存在不小的缺口。
运营缺口300万
广州东方博物馆坐落在广州番禺区莲花山旅游风景区附近,地处亚运城文化村内,与远处雄奇的山景、碧绿的河道一起筑成了一个天然秀丽的文博景点。
记者了解到,广州东方博物馆是响应广州市政府“文博资源”招商引资的号召,由民营企业全额投资兴建的,是在政府三个指定下(指定投资地点、指定建筑面积和指定开馆时间)完成的,是广州市2010年亚运会文化配套重点督办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州东方博物馆有别于其他民营博物馆,它是为广州举办亚运会做出贡献的。所以,它是广州第一家公助民办的博物馆,也是广州第一家每年能获得财政补贴的非国有博物馆。“广州东方博物馆建筑面积超过了现在的广州博物馆,向当时的亚洲3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展示了我们的大中华文化。”张斌表示。
逾8000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赋予了东方博物馆宽敞明亮、功能分类清晰的展厅设置:有陶瓷厅、金银器厅、青铜器厅、造像厅、丝路厅、书画厅和百砚厅及四个展廊,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与魅力。馆内展出的藏品达1600余件,是国家认可并登记入册的文物,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之久。
“按照分类,我们这个博物馆应该划入历史综合类”,据张斌介绍,广州东方博物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历史类非国有博物馆,其文物展示内容和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形成互补。尽管每年能获得国家财政150万元的运营补贴,但2021年广州东方博物馆运营经费从第三方审计报告中显示高达440多万元。
张斌透露,东方博物馆今明两年还要加大投入,“因为我们是广州市目前唯一的非国有国家二级博物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二级博物馆在下次的评选中不降级。”
那么巨大的运营经费差距,他们该如何解决?
向“国家队”靠拢
“博物馆的运营和企业的运营是不一样的,企业运营是考虑如何挣钱,而博物馆运营主要是考虑如何花钱。这是由博物馆的使命、功能、宗旨决定的。”张斌指出,因此博物馆的“求生之道”就是你要先去考虑如何按照国家级博物馆评级要求的量化指标去花钱,“钱花得越多,说明博物馆为保护传承文物的工作就做得越好,说明博物馆对社会大众做的服务越好,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高。”
“全世界的大型著名博物馆,其门票收入一般只占年运营开支的10%左右,文创产品收入除个别博物馆之外,一般都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