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将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更好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邀请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审计署副审计长王陆进、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财税改革与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十年来,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3万亿元增长到20.25万亿元,十年累计163.05万亿元,年均增长6.9%。
十年来,通过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2013—2021年,减轻企业负担达8.8万亿元。减税降费的同时,还在不断推动税制的优化,比如在建立现代增值税制度的同时,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了个税起征点,明确综合所得征税范围,设立专项附加扣除项目,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
围绕市场关心的4月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大幅负增长、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等重点问题,这场发布会也给予了回应。
疫情与退税是主因
5月17日,财政部公布4月财政收支数据。1-4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万亿元,同比下降4.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对照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8.6%的增速,可以判断出4月当月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
除了疫情减收因素,增值税留抵退税是很重要的因素。许宏才表示,今年全年退税减税大概是2.5万亿元,其中新增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是1.5万亿元。留抵退税,在账务上是通过冲减财政收入来处理的,这能有利支持企业减负纾困,同时也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4月份是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的第一个月,政策效应集中释放,企业很踊跃,税务部门工作也很努力。4月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约8000亿元,这个数字的实施进度是超出预期的。
“这8000亿元是冲减收入处理的,相当于去年的收入多少呢?我们跟去年4月份当月收入数字作了比较,大约8000亿元,相当于去年4月份收入的37.5%。”许宏才表示。
这意味着,因为4月份8000亿元留抵退税政策的落地,今年4月财政收入较去年同期要下降37.5%。再叠加上因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带来的减收影响,4月当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41.3%。若扣除掉留抵退税因素,4月当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5.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从地方收入看,4月当月,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地方财政收入下降6.6%,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0.4%。31个地区中,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有14个地区正增长,分别是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青海、黑龙江、江西、河南、西藏、山东、湖南、贵州、四川,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增幅超过20%;有7个地区个位数下降,分别是甘肃、北京、安徽、辽宁、浙江、广西、广东;有10个地区降幅10%以上,分别是河北、重庆、海南、湖北、天津、福建、云南、江苏、上海、吉林,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4月财政收入下行,是大家预料中的。除了受8000亿元留抵退税影响,还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尤其集中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关。4月财政数据的下行,是加大减税降费的反映,也是经济受疫情影响的直接反映。到5月中下旬,随着上海、北京等地疫情持续好转,中国经济内在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4月这是短期冲击,不会影响到经济大局,全年财政收入实现增长仍然是可期的。
许宏才表示,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落,这主要是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减税退税政策的一个反映,是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动作为,通过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显现,财政收入也将会稳步回升。
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的8000亿元之后,1-4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5%,增幅比1-3月累计增幅(8.6%)有所回落。4月当月财政收入虽然出现下滑,但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超过7万亿元,加之地方政府债券的加快发行,当前国库资金依然充足。针对增值税留抵退税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中央财政也在通过转移支付予以弥补。
“留抵退税的进度比较快,有一些原来安排结转下年使用的清算资金,估计要提前下达地方,至少在资金调度上面,能够满足地方资金调度的需要。”许宏才表示。
加快政策落地谋划增量政策
4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短期受疫情冲击明显,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如何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推动经济平稳运行,为外界所关注。
许宏才介绍,目前财政政策主要围绕三方面工作展开,一是加速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三是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