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至今,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新冠肺炎疫情,因其反复给经济增添新变数。多位银行从业人士感言,其所在银行针对新增贷款的态度更趋审慎,行业资产质量压力依然不小。“今年银行的风控压力可能还要超过2020年。”东南地区某城商行的一位风控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直言。
从账面数据来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指标呈现较大分化,主要表现为个别行业(如房地产)不良率明显抬头;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稳中向好,部分非上市中小行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风险暴露。
预期年内,房地产行业等个别大户潜在的资产劣化风险仍是银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趋势下,数字化的风控能力建设则成为现阶段银行重点投入的领域。
此外,一些银行从业人士还表露了对中小企业不良风险的担忧,部分中小企业受到防疫措施的影响,偿债能力减弱,需要防范风险传导。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处了解到,为防止中小企业因疫情因素出现短期资金困难,银行业正在通过延期、展期、再贷款等多途径为其“输血”,积极纾困。
资产质量压力难言减小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42家A股上市银行的2021年度报告发现,有3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改善,较上年末下降2~47bp不等;青农商行、西安银行、浙商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等5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分别增加30bp、14bp、11bp、3bp、3bp;另有南京银行1家的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持平。
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财报显示不良指标继续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具体而言,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27家一季度不良率下降,仅贵阳银行、兰州银行、招商银行等3家的不良率较上年末微升,其余银行则较上年末持平。
与上市银行普遍呈现不良指标改善的情况相比,非上市银行的表现分化较大。例如,江西新建农商行、新疆天山农商行等非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在3%以上,且2021年末较上年末上行1~21bp。需要说明的是,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在中国银行业占比超八成,非上市银行不良情况的披露虽细化了银行业的信息颗粒度,但难以反映行业全貌。
“上市银行现在的不良指标,应该跟过去两年的‘净表’努力和疫情初期对一些困难企业的延期、展期政策较为宽松有很大关系。”华南地区的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但这不意味着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减小。”
招商银行管理层也在该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坦言,今年银行业整体经营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银行业的增长遇到困难,风险管理也面临巨大挑战。”
从多位受访银行人士的感受来看,今年银行风控压力或超往年,这是基于对外部风险形势的判断。“现在整个大环境还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经济趋势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疫情。”前述城商行风控人士认为,“目前来看,制造业的复产复工情况还是最首要的,这是对经济起着比较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位资深的大行从业人士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资产质量压力一直存在。“原有项目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波动,不管是市场还是资金,都会影响到这个项目(贷款)的,所以要时刻绷紧这根弦。”
风控压力源自三方面
综合多位受访的银行人士及多家上市银行2021年业绩发布会来看,2022年银行业最为关心的资产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如餐饮、旅游、服务业等;仍在持续释放风险的房地产领域;小微企业贷潜在的劣化风险。
首先,部分区域、行业面临的挑战加大。由于整体形势严峻,部分区域银行也难免承压。
例如,南京银行高管层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进入二季度,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由于疫情管控的原因,整体形势面临比较大的压力。“除了关注宏观经济等存在的一系列挑战,广大投资者近来还关注上海疫情可能对长三角地区以及我们银行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南京银行高管层坦言,除了北京分行,该行其他的分行都在长三角地区,它们正在积极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来支持、投身防疫。
由于疫情封控措施升级,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许多业务的正常运营与拓展都受到了影响。华东地区某区域银行从业者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此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规模与经营状况都会受到打击,相应地偿债能力也会降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恶化容易出现传导之势。
“不同地区的银行肯定有所差异。如果贷款方展业中以服务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为主,或者一些政府当时看好的项目中途出现变动,那后续的展业肯定是要受影响的。”前述大行从业人士表示。他认为,今年的质量风险可能主要来自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比如旅游、外贸等产品项目比较单一的领域。
其次,房地产仍是资产质量风险的主阵地。受个别房企出险波及,国、股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不良明显抬头。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2021年年报发现,国有银行中,工、农、中、建四大行2021年末对公房贷不良率出现37~247bp不等的上行;股份行对公房贷不良率也全部增长。
其中,工商银行2021年末对公房贷不良抬头程度位居国有行首位,不良率从2020年末的2.32%增至4.79%;股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