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色?
既是方舱病房入口处那高高悬挂着的党旗,也是每一位病区党小组成员心中的信念和使命。
上海龙华中路方舱医院入口处,一面鲜红的党旗在微风中飘扬。这是王大号在出舱前一晚挂上的。
“90”后王大号是龙华中路方舱志愿者,E区区长兼卫生巡察小组组长。在方舱医院期间,他也完成了从群众到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蜕变。
“我是被方舱里的正能量所影响的,我打心底里渴望成为像他们(党员)一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王大号的心声。
点滴微光,汇聚成团。短短十余天时间,龙华中路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收到了来自病区党小组的5封入党申请书。他们中有来自一线的水电维修工人、私营店主,也有管理人员、普通职工。
虽然他们隔着口罩看不清对方的脸,但是他们都有一份方舱情、一颗向党心,都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他在出舱前一天做了一个决定
出舱回家差不多半个月了,回忆起方舱里的经历,王大号依然很感慨。
王大号是江苏人,来上海10年了,是一家商场的管理经理,已经很适应上海的生活了。但在刚刚入舱时,他整个人还是懵的,不过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
龙华中路方舱医院收治的病人情况比较复杂,老年患者比较多,不少人还患有基础疾病。该方舱设计床位1500余张,入驻的广西援沪医疗队共295人,其中医生45人、护士238人。鉴于以上情况,需要充分发动舱内党员和志愿者。
王大号知道后,和隔壁床的一个兄弟一拍即合,一起报名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作为志愿者小组长的他,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清晨5点,协助广西“大白”核酸检测;
深夜8、9点,扫码发放测试管;
每天,4次体温核查;
日常物资发放、秩序维护、消息传达……
“多干活,人才有劲”“多练谈吐,少练吐痰”,他那些风趣诙谐又充满着正能量的口号,也鼓舞了舱内的病友们。
在忙碌的志愿者服务中,他心里还有更深的向往——“我每天都看到他们(党员)冲在一线,积极地带领着志愿者团队工作。这些工作其实很细碎、很繁杂,除了方舱宣传、卫生巡查、物资配送,还要给大家作心理疏导,能够每天都坚持下来,是真辛苦。开党员学习会,他们就搬着病区的小板凳,围坐在病区外的坡道空旷处。我是打心底里尊敬和佩服他们。”
4月23日,也就是王大号离开方舱的前一天,他郑重地向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递交入党申请,希望也能够用自己的光亮来照亮他人。
病区党小组对他在龙华方舱表现情况的鉴定书中写道:“自4月18日入住龙华方舱以来,王大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做起,主动担当作为,成为E区负责人,采用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方式,为片区270多位病友提供配送物资、主动关怀、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及秩序维护,得到了广西医疗队党员代表、片区党员群众的一致高度认可。”
“自病区党小组首次会议以来,王大号主动配合承担包括卫生巡察等多项工作,快速组建卫生巡察队伍;同时,在本片区积极组建物资配送、文艺宣传等骨干团队力量,为片区生日的病友送上温馨祝福。在其本人获得出院资质的第一时间,与片区志愿者及时沟通,做好工作交接及后续安排,体现了良好的责任感。”
“王大号在疫情特殊时期体现了积极担当的勇气、迎难而上的斗志、解决问题的智慧,用行动向党组织交上了一份神圣的入党申请书。”
以上情况得到了龙华中路方舱医院临时支部委员会的认可。
他在入舱第二天组建了一支队伍
冯青松也是最早一批入住龙华中路方舱的,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方舱建设者。
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先后参与了上海漕宝路方舱医院、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方舱的建设工作,但却在施工过程中意外被感染。
或许是职业使然,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使然,他对这里每一位“战友”充满着深深的共情与关切。
4月18日凌晨4点半,龙华中路方舱医院开舱;4月19日晚,冯青松进入龙华中路方舱医院;4月20日,在接到指挥部通知后,冯青松快速组建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成为党小组组长,并组织志愿者积极有序地投入到抗疫行动中来。
这是一间由4S店改造而成的临时方舱,入院患者人数最多时1300多名。初入方舱医院,慌乱和无助感不免侵袭。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请亮出身份,参与行动!”
一种无言的默契,凝聚出一支队伍——龙华中路方舱病区党小组诞生了。
由此,一抹“红色”在方舱医院里流动,温暖着人心。
“首次召集党小组会议时,有8名党员同志到会,也正是这8名同志,让我们的党小组快速运转了起来。”冯青松说。这个由病区党小组组建而成的小小“指挥部”,在随后的日子里,维系着方舱内有序的工作节奏,更不忘给这里平添一份温暖。
“我们一起跳强身健体操、张贴卫生提示、布置心愿墙,我们还给病友们过生日、一起用镜头记录着大家有爱的瞬间。”病区党小组副组长王意香告诉记者,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这里的不少病友都不敢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