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小企业往往受到的冲击最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纾困政策。
春秋两季是纺织行业的需求旺季,但浙江一家小型服装厂老板张硕(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4月份自己只接到一些来自线上平台的零碎订单。
很多中小企业会通过参加大型展览会来获取订单,由于疫情影响,今年多数春季展览被迫取消。张硕表示,大企业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不愁客户找上门,而自己的公司由于缺少展会的帮助,以及多次停工停产的限制,最近两个月的订单不到去年同期的三成。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中小企业势单力薄,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是市场主体中的薄弱环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小企业往往受到的冲击最大。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已连续3个月下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纾困政策。
5月9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十大方面举措,包括各地要积极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助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工具已十分丰富,当务之急是加紧落实现已出台的政策,在补贴政策上要进行一些增量设计直达相关企业,以及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让利,加快推动对中小企业欠款的清偿,缓解现金流紧张问题。同时,加快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提高重点产业链的生产协同度。
纾困解难政策再加码
5月9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3,在上月环比下降0.6点的基础上,环比继续下降0.3点,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6.9,比上月下降0.4点,已连续3个月下滑。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表示,本轮疫情严重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重镇,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企业消化成本难度加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开工率和发展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等问题尤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层面已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30余项,各地出台政策文件50多项,如“深圳35条”“天津15条”“陕西24条”“上海21条”“广东47条”等,涉及减税降费、资金支持、融资促进、稳岗扩岗、权益保护,扩大市场需求和专精特新发展等多个方面。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5月10日举办的“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工作推进会上指出,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在去年《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等中小企业“1+2长短政策组合拳”基础上,又进一步在加大资金支持、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推动降成本扩需求、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帮扶的力度。
《若干措施》提出,各地要积极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结合本地实际向困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房屋租金、水电费、担保费、防疫支出等补助并给予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
同时,在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上,《若干措施》明确运用储备等多种手段,加强供需调节,促进价格平稳运行。加强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允许在6个月内补缴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工具十分丰富,尤其是减税降费政策频出,继续加码的空间已逐渐缩小,当务之急是加紧落实现已出台的政策。同时,在补贴政策上要进行一些增量设计直达相关企业,以及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让利,使其在放款、续贷等方方面面有更加宽松的余地。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中小企业保不下来,未来银行的利益也会受损。”孙文凯说。
将开展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我们目前主要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现金流紧张,下游不仅需求偏弱,而且回款困难,但原材料、物流、防疫的成本都在增长,入不敷出,现在连私房钱都掏出来了。”张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上下游现金流均处于紧张状态,供应商的交易已变为现金结算,同时物流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等相较疫情前增幅达到15%~50%,在大批量的采购之下,公司的现金流异常吃紧。
上海经营一家精密仪器制造厂的林强(化名)也向21世纪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