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广绣作品一直不断追求通过灵活、革新地运用针法、绣法和色彩搭配,实现更强的画面表现力。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绣》,用简简单单的14字就把古代绣女创作花鸟刺绣的情景描摹得跃然纸上。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轻薄的丝罗之上运针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项古老的工艺。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的代表。
其中,粤绣可以分为广绣和潮绣两支。广绣泛指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绣常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浓厚的图案为主要题材,又吸收了西洋画线条、明暗变化的画法,作品看起来极富立体感和观赏性,因而深得市民的喜爱。
恰逢“五一”假期,作为90后广绣非遗传承人的谭靖榆在广东省文化馆面向五十多位广州市民“开讲”,为大家介绍她早已熟稔于心的广绣历史、传统工艺技法,并指导现场的大人和小朋友一起动手体验用广绣装饰扇面。活动后,谭靖榆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她分享了自己眼中广绣保持历久弥新的秘诀。
薪火接班人
初见谭靖榆,她穿着一身白色广袖汉服,头上精心搭配好定制的珠钗,脸上带着温婉的笑容款款走向舞台,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谭靖榆会走上广绣这条非遗传承之路,离不开她的奶奶——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广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少芳的引领。
广绣是起源于民间的女性闺阁之技,凭借多变的针法、饱满的色彩和寓意美好的创作题材,后来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广绣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在广州、南海等地的绣坊、绣庄开得成行成市,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大部分的绣品更是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出口工艺品。
现年85岁的陈少芳1962年从广州美院国画系毕业,随后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广绣设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人们审美变化,机绣、电脑绣的发展,人才的流失等原因,广绣行业渐趋式微。就在这个时候,陈少芳毅然筹建了广绣艺术研究所,旨在抢救、保护、创新、发展广绣技艺。她在吸收了传统广绣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为其注入现代绘画艺术元素,形成了全新的“现代广绣”风格,并在国内外许多工艺比赛中屡获大奖。《广东省志·丝绸志》中也收录了陈少芳的代表作,将其称为“陈氏广绣”。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少芳也成为了这项手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在陈少芳的影响下,陈少芳的丈夫、儿子和儿媳们,都做起了广绣。如今,接力棒交到谭靖榆手上,她已是“陈氏广绣”的第三代传人。从小,谭靖榆就经常在奶奶的工作室厂房里游玩。她喜欢钻到绣花架下看绣娘们绣出各种精致漂亮的作品,也喜欢看奶奶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创作。绣娘们不时让小靖榆帮她们穿针或者上手做点简单的刺绣,而她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会了繁复多样的针法。
后来,家人对她进行了正规的广绣培训。12岁时,谭靖榆就创作出自己的第一件广绣作品“熊猫”并参与展出,还获得了不少的赞誉。在她14岁那年,奶奶陈少芳要给一群5到12岁的青少年儿童做广绣培训。在培训中,谭靖榆以同龄人的身份向培训班里的小朋友通俗地解释了广绣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由此成为了奶奶身边一位得力的“小助教”。现在,除了创作新品之外,谭靖榆坚持周末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给学生们进行广绣教学,而平时则担任少年宫广绣特色课程的老师。年纪轻轻的她如今在广绣这一途上羽翼渐丰,不仅自己获得了各种荣誉,还手把手地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员。
创新,让针线传神
在谭靖榆看来,创新是广绣保持常青生命力的关键。在陈氏广绣作品中,尽管会保留着传统的“留水路”等技法,题材上也依循常见的花果鱼鸟等题材,但他们一直不断追求通过灵活、革新地运用针法、绣法和色彩搭配,实现更强的画面表现力。
针法可以体现物象不同的肌理。谭靖榆介绍,陈氏广绣通过创造出多种全新的针法,可以针对性地让不同的物像还原其逼真的质感。例如,他们创造了专门的“绒毛针”针法来绣小鸡,“短发针”来绣小孩的“光头”,“竹编针”来绣竹篮……极大地丰富了广绣的技法和艺术语言。而家族独创的珠绣工艺则让多彩的绣线与玛瑙等宝石相融合,原本普普通通的装饰品瞬间升级为一件艺术品。
她还提到,以往传统的人物刺绣多以老师傅经验行事,在刺绣人物时常常运用固有的一套色线和绣法。但陈氏广绣则融入了中西艺术审美以及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知识,把传统人物刺绣过程中对人体结构、肌肉、用色所存在的盲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摸索出黑、白、黄皮肤人物绣法和色彩的配搭规律,在现代艺术肖像绣上独树一帜。
据悉,传统的刺绣作品多以临摹知名画师画作为主,但由于刺绣和画画思维理念大不相同,因此在刺绣的过程中,绣工常常会恼于工与艺无法达成一致。但谭靖榆说道,陈氏广绣多以采风写生等方式独立地原创并设计刺绣纹路、针法等,因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释放每件广绣作品的潜能。
谭靖榆奶奶陈少芳所绣的荔枝在业内享有很高的美誉。据说,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