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挑战之下,众多把目标转向创新药研发的企业,正试图把产品管线调整到未来更具备竞争格局的赛道,来实现从全国集采常态化政策中受益。
2022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从业绩表现来看,包括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在内的头部创新药企表现并不如意。
根据这三家企业披露的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君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6.30亿元,同比下降61.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6亿元,同比下降205.06%,上年同期为3.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30亿元,同比下降218.99%。
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54.79亿元,同比下降20.93%;净利润12.37亿元,同比下降17.35%;基本每股收益0.19元。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9.06亿元,同比下降6.5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5.30亿元,同比下降28.41%。
百济神州实现营业总收入19.48亿元,同比减少50.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66亿元,同比减少965.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8.61亿元,同比减少983.1%。
从营收、利润双降的形势来看,如今,在医保谈判、集采、创新研发转型等多重压力之下,药企的利润空间正在缩小。如国盛证券分析所言,聚焦创新研发将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然而,新药研发并非易事,在人才缺乏、新药研发赛道拥挤、出海难等因素的掣肘下,哪怕实力雄厚的头部创新药企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稍有不慎甚至会在行业洗牌中被加速出局。当下,如何破局而出,也成为头部药企面临的重要命题。
对此,国盛证券分析认为,创新药上市即重磅炸弹的时代慢慢过去,政策给予“泛泛创新”的时间窗口期越来越短,创新药市场在当下已经慢慢进入到“精选优质创新”的阶段。单抗热门靶点未来同质化竞争将持续白热化,同质化产品将逐渐失去竞争力,新技术、稀缺的技术平台、差异化的治疗领域、创新的给药方式等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格局,有技术沉淀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头部创新药企业绩营收、利润双降
行业分析认为,在疫情持续影响、政策变革、行业竞争加剧等大背景下,创新药企业转型阵痛持续,这才使得一季度业绩承压明显。
事实上,中康科技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国家医保谈判中,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2020年有7家PD-(L)1企业参与国家医保谈判,其中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和君实生物的PD-1以平均降价78%的代价全部纳入医保。创新药通过国谈进入医保的时间极大缩短,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价格的大幅下降。
尽管恒瑞医药、君实生物在一季度报中并未披露PD-1产品卡瑞丽珠单抗的具体销售额,不过,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集中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产品大幅降价导致君实生物、恒瑞医药毛利率下降。
例如,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实施后,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拓益)单价降幅超过60%,而在2021年全年,特瑞普利单抗销售收入就仅为4.12亿元,相比于2020年的10.03亿元,销售额同比下降约60%。进入医保的卡瑞丽珠单抗业绩也较为惨淡,价格降幅达85%,加上产品进院难、各地医保执行时间不一等诸多问题,这两家PD-1单抗销售额不及预期也是理所当然。
在君实生物、恒瑞医药PD-1受挫之际,百济神州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却显示,产品收入再创新高,总计达2.616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1.061亿美元,增长146%。其中,百济神州核心自研产品BTK抑制剂百悦泽全球销售额为1.043亿美元,同比增372%。而抗PD-1抗体百泽安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第一季度,百泽安在中国的销售额为8760万美元,同比增长达79%。目前,百泽安已在中国获批用于8项适应症,其中已有5项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是纳入医保目录适应症数量最多的PD-1单抗。同时,通过与诺华合作,百泽安多项上市申请已先后获得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受理,目前正在审评中,有望于年内实现首次出海。
不过,产品收入的亮眼也尚未扭转百济神州亏损的情况,对此,百济神州方面解释称,一季度营收较上年同期下降50.4%,主要为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以及合作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的综合影响所致。其中,产品收入增加141.4%,主要得益于自主研发产品和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合作收入有所下降,主要由于上年同期对与诺华制药就百泽安达成的6.5亿美元合作预付款进行的部分收入确认。此外,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系与上年同期相比本期合作收入有所下降导致亏损增加。
IQVIA艾昆纬中国企业战略负责人徐莹认为,从产业结构和临床需求来看,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新药研发与全球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就产品管线来看靶点扎堆、适应症集中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本土药企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参与全球竞争的First-in-Class的企业。其国际化定位高瞻远瞩,而短期内仍将曲折前行。这类企业将引领中国生物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及创新突破。二是中国优质Me-better龙头企业。这类企业立足中国市场,短期以规模取胜,中长期逐步向创新转型。他们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主要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