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预测,受3月份多地散发疫情影响,国内汽车产业损失产能近20%,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产销“断崖式下跌”的现象。事实上,不仅是汽车产业,此前国内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都受到疫情的冲击影响,而复工复产需要一定周期,这使得多地经济稳增长依然面临着“稳双链”的关键命题。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正成为一大政策焦点。譬如,为确保汽车零部件从上海顺利运回,广西有关部门于4月份紧急协调,分三批次将广西汽车企业急需的ABS、座椅滑轨、传感器等9000多台套零部件运回,挽回产值约12.8亿元。
工业稳则经济稳。近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采访,目前各地稳工业经济增长的细化政策已基本出台,维持产业链供应链“双链”稳定成为了各地从政策端发力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目前需要协调好短期风险与长期发展的政策布局,加快推进区域间、部门间的“白名单”互认,合理有序打造产业集群,以及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推行“链长制”来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
“白名单”制度迈向区域互认近日,31个省区市陆续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数据,普遍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浙江、广东等地的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50%,但3月中旬开始的疫情,依旧对工业经济造成不小的压力。
本轮疫情对吉林、上海等地的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明显。吉林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41.37亿元,同比下降11.6%。上海市3月份规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7.5%,造成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仅为4.8%,增速放缓。
不过,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两地工业企业相继复工复产。吉林4月共下发9条旨在恢复社会经济的通知和意见,其中既有针对本轮疫情为企业纾困解难的阶段性举措,也有提振市场信心、拉动经济持续向好的中长期举措。
上海1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3月下旬开始保持封闭生产状态,此后两版《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相继出台,新推出的第二批1188家“白名单”企业,加上第一批已复工的666家“白名单”企业,上海核准复工的企业总数已达1854家,以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为主,其中不乏大量“链主”企业。
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介绍,截至4月28日,上海首批“白名单”企业复工率已超过80%,上汽集团各整车厂和特斯拉公司都稳定实现整车批量下线。中芯国际、华虹集团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有力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复工复产。
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目前各地正陆续出台针对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的细化落地措施,山东、安徽、广西、河南等地也提出相应的地方性“白名单”企业。这些“白名单”企业主要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来确定,并按照属地原则,建立与企业的对接联系和“一对一”服务保障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此前就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表示,工信部下一步将推进各地保通保畅重点企业“白名单”区域互认,协调细化实化服务保障工作。同时,确保重点区域产业畅通循环,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产业集聚区,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短平快的方式,促进区域协同复工复产。
长三角地区已率先行动。4月30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5家直属海关联合发布通告称,将统筹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实现“白名单”企业的“五关”互认,全力保障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设置‘白名单’只是第一步,还要加快落到实处,让企业等待的时间越短越好。”国务院国研中心产业部副部长许召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建议有关部门对“白名单”实行动态调整并逐渐走向放开,以适应市场供需的变化,尽可能将停工断链的风险降到最低。
“链长”“链主”促进协同复工复产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各地针对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相关文件纷纷落地,并将“稳双链”列为重点方向。
《吉林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全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聚焦汽车、装备、医药等支柱优势产业可能出现的配套链和原材料断供风险,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对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风险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同时探索“链长”“链主”企业协同推进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保障重点生产物资供应。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链长制”的推行是合理有效的,在市场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正需要发挥政府对产业链的统筹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成规模的地方产业进行补链强链,尽可能减少受到的外界冲击。相比于曾经的大水漫灌,当前提出的“链长制”等政策也更能体现出政府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决策更加细致精准,实现效率提升与防范风险的兼顾。
许召元表示,龙头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产业带动性,封闭式生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