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与投资者的广泛交流过程中,发现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改变对于成长风格偏好和坚持。在基金一季报中,机构投资者对于高景气成长赛道配置并没有出现大幅减仓,甚至在半导体、新能源、CXO依然选择逆势增仓。结合我们对于在基金季报中《基金投资策略和运营分析》相关内容的观察,机构投资者对于高景气成长赛道的判定关键依然在于盈利端的支撑强度以及市场预期的业绩兑现程度。即便在市场下行环境中,“有业绩,业绩超预期,业绩够硬能持续”依然是机构配置最信奉的铁律,更认可的是守护投资的长期收益而非追求短期潜在收益。
事实上,我们发现Q1机构投资者回避了业绩不及预期的高景气赛道股,但也增持业绩能够兑现的高景气赛道股。客观而言,在我们与投资者交流过程中,确实发现不少人对高景气基本面兑现质疑已经蔓延至今年下半年,促发因素排序:国内防疫防控导致供应链受阻的负面作用>稳增长兑现力度低于预期>成本冲击>行业竞争格局恶化>渗透率和市占率提升困难>产业政策存在调整可能。从目前一季报业绩预告来看,尽管少数高景气赛道股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及预期,但我们认为大多数高景气品种业绩兑现度仍然较高。往后看,我们还是维持此前对于原风光电高景气赛道的观点:景气预计会从2021年多产业链多环节收缩至2022年的少数产业链少数环节。在高景气的评估中,我们一直差异化地将数智化领域作为新方向。
根据我们对Q1公募基金配置行为的观察,出现如下几个特征:其一,尽管Q1高景气赛道投资收益率大幅锐减,机构非但没有大幅度减持高景气赛道,整体仍呈现加仓趋势,更多是在内部作结构性调整,如增持宁德时代、隆基股份,减持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对于医药板块,悲观情绪得到明显修复,其中CXO>中药>生物制药、新冠抗疫>创新药;其二,值得关注的第二个特征是:Q1机构对稳增长板块有所小幅增配,但可以看得出整体参与幅度并不高。机构对于房地产行情的认知更多是基于供给侧逻辑,而非需求端逻辑。其三,值得注意的第三个特征是,Q1机构投资者对于全球通胀的配置主线认可度有所上升,共识度最大的是煤炭,同时有色(工业金属)等小幅增仓。而由于全球通胀导致成本冲击受损较明显的消费电子、汽车、家电、机械出现减配。其四,2022年Q1市场下行期市场对大盘价值、低估值、权重蓝筹有相对更高的青睐度,对银行增配最为明显,“中小盘的盛筵”暂告一段落。
未来机构配置的两个趋势:1、在下跌中寻找优质成长(长期超额收益);2、在上涨中寻找确定趋势(短期超额收益),也就是我们此前反复强调的“低位真成长+短久期”。虽然目前仍处于现实向预期靠拢的过程,市场表现围绕政策预期,但是最终会呈现预期向现实靠拢的过程,市场表现会与基本面匹配,景气度投资将回归。短期稳增长和全球通胀的交易逻辑仍将持续,我们更倾向于未来行情演绎遵循“稳增长兑现,高景气转机”的交易逻辑。稳增长要是看不到实质性地向既定经济目标靠拢,则高景气则很难兴起;同时,稳增长如果逐步落地,兑现预期,那么高景气则有望迎来转机。稳增长兑现标志:1、两会和4月政治局会议(政策);2、工业增加值(基本面);3、房地产股和消费股企稳回升(交易逻辑)。也就是说,在稳增长兑现的过程大概率会出现一波房地产或者消费股的超额行情,之后才会逐渐过渡到高景气方向。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疫情,国内疫情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