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缩水热情降温 基金打新追求"有效入围"
时间:2022-04-2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从“不败神话”到频繁破发,基金对于新股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转变。

一方面,作为打新市场的重要买方,新股的频繁破发使得基金的打新收益出现了明显缩水,打新热情也随之降温。为了降低新股破发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有基金选择不再参与打新,也有基金正在调整打新策略,积极应变。

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也承担着新股价值发现、合理定价的重要责任,从曾经的抱团压价到估值高企,注册制下的IPO市场化改革正在对公募基金的基本面研究和报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基金打新收益大缩水

自去年9月“询价新规”出台以来,A股IPO定价的市场化进程加速,新股破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市场震荡和投资者情绪低迷叠加下,新股破发在近期再掀小高潮。

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今年以来在A股上市的114只新股中,39只股票上市首日出现破发,破发比例超过了34%。4月以来,新股破发的情况进一步加剧,28只上市新股中16只出现首日破发,比例高达约57%。

作为网下打新的重要参与机构,公募基金的打新收益率也在这轮破发潮中大幅缩水。

上海某打新基金的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一只规模5亿元左右的公募打新基金,往年的打新收益率大概可以贡献年化6%~8%左右,而今年他预计可能会降低到2%~3%。

华安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严佳炜测算了2021年11月以来的逐月打新收益,在新股全部入围的假设下,以网下A类投资者(公募基金及社保基金)平均中签率估计,2亿元规模账户在2021年11月打新收益为166.94万元,2021年12月打新收益为144.07万元,2022年1月打新收益为87.82万元,2022年2月打新收益为18.99万元,2022年3月打新收益为53.03万元,2022年4月打新收益为-10.04万元,打新收益逐月递减。

参与热情大幅下降

新股的频繁破发正在极大影响着投资者的参与热情,散户和机构投资者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新股破发现象作出回应。多位基金人士表示,公司旗下参与打新的账户有所减少,参与态度趋于谨慎,甚至有基金选择不再参与打新。

西部利得基金“固收+”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周平以数据举例称,“比如,我们最近看到的散户弃购新股金额创出新高的情况;再比如,从网下申购来看,高峰期参与询价账户数量达11500个,目前下降至7500~8000个左右,整体账户数量出现明显下滑;此外,投资者也开始对新股质地做出判断,部分新股参与账户数量甚至只有4000~5000个左右。”

诺德基金经理曾文宏也坦言,新股破发确实会对参与热情有些影响,“市场的报价在上行,中签率在下降,打新收益也在缩减,我们参与的产品数量总体变少了。”

严佳炜从公司层面、产品层面两个维度统计了近期基金对打新的参与度。

从基金公司层面来看,近三个月(即2022年1月至今),参与度高于90%的基金公司有57家,与一个月前的跟踪数据对比(2021年12月~2022年3月18日,参与度高于90%的基金公司有85家),基金公司打新参与度下降速度较快。

从产品层面看,主动权益型基金近三个月打新参与度中位数为83.12%,询价入围率为64%,“固收+”基金近三个月打新参与度中位数为71.43%,询价入围率为62.5%,部分“固收+”基金已经率先退出打新市场。

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打新都是“固收+”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增厚收益的重要方式,而面对新股频频破发,不少基金不得不改变投资策略,且这一改变已经在刚刚披露的一季报中得到了印证。

例如,某“固收+”基金在刚刚披露的一季报中表示,由于新股破发成为常态,打新收益明显下滑,适当提升了股票仓位中枢,股票结构也从低估值蓝筹,变化为以必需消费、地产产业链以及新能源产业链上供需紧张的行业为主的配置,从依靠打新到增加股票底仓的主动选股和进攻性来增厚收益。

再比如,FOF一般会通过两个层面参与打新,一是配置打新基金或“固收+”基金,间接获取打新收益;二是构建股票底仓,直接参与新股申购。

但在今年一季报中,某FOF产品写道,“因为新股频频破发,本基金已经将组合中拟进行新股申购的股票底仓进行减仓,同时赎回新股策略基金。”此外,部分风格稳健的养老FOF早在去年末就开始减少新股申购,某养老FOF在去年四季报中就写道,“四季度,考虑到打新收益下降,本基金不再参与打新,逐步将底仓股票转换为权益基金。”

打新追求“有效入围”

当然,规避打新只是部分基金基于产品定位、投资策略所做出的个体性选择,更多的基金仍然选择了迎难而上、积极应变。但“询价新规”后愈发市场化的新股定价,无疑对公募基金的基本面研究和报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周平表示,自询价新规后出现首批新股破发,公司就敏锐意识到新股收益不再是无风险收益,新股入围率也不再是越高越好,并第一时间提出了“追求有效入围”的策略要求,即未破发新股的入围率要尽可能高,破发新股的入围率要尽可能低,公司也以此作为新股团队的考核标准。

“新股频繁破发决定了必须要追求有效入围,而追求有效入围是有难度的,需要我们对新股市场和新股标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