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量化投资始于美国,量化基金的发展已超过50年,目前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国内公募量化的第一只产品成立于2004年,至今也算完成了“成人礼”,但行业的最新规模仍不足2300亿元,仅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具有风险控制、获取稳健超额收益优势的公募量化基金为何发展缓慢?它们正面临哪些难点痛点?未来能否取得长足发展?
当潮水落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遭遇2022年的“倒春寒”之前,2019年以来权益市场延续了三年好光景。为了追求高回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基金管理人,都不断尝试激进的投资策略,三年间屡试不爽。不过,今年以来市场行情出现大幅回调,新股也破发成潮,激进的投资策略纷纷折戟,年内跌幅超30%的基金产品比比皆是,赛道基金经理集体跌落“神坛”,“固收+”也变成了“固收-”。
极端行情下,风险会被无限放大,能获取稳健超额收益和稳健绝对收益的基金产品愈发稀缺。如何在复杂的市场行情中长期给基金投资人带来超越市场的收益?摒弃情绪、分散投资的量化产品渐入投资者法眼。
公募量化很抗跌
目前,国内公募量化产品主要包括主动量化基金、指数增强基金和量化多空对冲基金。纵览三大类产品的业绩表现,整体比较抗跌,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显著,且各自风格迥异,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投资需求。
其中,指数增强基金是公募量化基金中超额收益最为显著的产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1日,过去三年沪深300、中证500指数分别上涨3.19%、3.82%,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部分基于量化投资的指数增强型基金依然取得了显著的超额回报,如富荣沪深300增强A和国投瑞银中证500量化增强A近三年分别上涨93.32%、55.83%。富荣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郎骋成认为,“指数+”产品同时具备了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的优点,为钟意投资指数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既能收获指数的贝塔收益,又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机会。
拉长周期看,根据数据统计,77%的指数增强基金产品成立以来的净值回报跑赢了产品对标的基准。其中,申万菱信沪深300指数增强A、易方达上证50增强A、国投瑞银中证500量化增强A等11只产品成立以来获得超过基准的收益(超额收益)逾1倍,跑输基准10%的指数增强基金数量则仅有6只。
量化多空对冲基金的净值表现也普遍稳健。截至4月15日,富国量化对冲策略、华泰柏瑞量化对冲、景顺长城量化对冲策略、申万菱信量化对冲策略、光大阳光量化对冲策略B等多只基金今年以来逆市飘红。拉长周期看,过往七年(2015年~2021年)每年都实现盈利的基金产品合计有5只,分别是海富通阿尔法对冲A、汇添富绝对收益策略A、华泰柏瑞量化对冲、华泰柏瑞量化收益和南方绝对收益策略。而成立至今收获正回报的量化多空对冲产品则有21只,占比高达八成。从绝对收益的胜率来看,量化多空对冲基金可以说是投资权益市场的基金中表现最为稳健的产品类型之一。
主动量化基金方面,整体业绩波动较大,多数基金产品能攻善守。比如,东吴安鑫量化A、长盛量化红利策略、浦银安盛量化多策略A、九泰天奕量化价值A、平安量化精选A等产品年内仅小幅下跌,但跌幅超30%的主动量化基金也达到了6只。长期维度观察,有20只主动量化基金成立以来的超越基准收益达1倍以上,而跑输基准10%的主动量化基金数量则有15只。另外,有超过20只主动量化基金成立以来回报翻倍,其中成立16年的上投摩根阿尔法累计上涨660%,成立不足3年的招商量化精选C的累计回报也高达82.27%,可见一些主动量化基金的表现并不比主动权益基金差。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兼基金经理刘钊表示,2017年以后,A股市场风格有所变化,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集中持股,业绩表现较好,而习惯于分散持股的量化基金则在同样的时段处于劣势。但即便这样,大部分量化基金相较于业绩基准而言,仍然取得了超额收益。从2021年开始,赛道型集中投资模式瓦解,公募量化基金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优点又开始凸显,重新获得投资者青睐。
加码量化投资布局
国内公募量化基金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光大保德信在2004年推出的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产品。但真正意义上被称为国内量化投资元年的则是2010年,当年4月,中国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标的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这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多空均可操作,极大地促进了量化投资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各家公募基金纷纷发力量化投资布局,布局思路结合了各家基金公司对量化产品发展趋势的预测、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发展路径以及一些新探索等,比如博时基金就将量化运用于指数产品中。数据显示,近百家公募基金均发行了量化基金产品,不少公募基金在公司组织架构上设置了量化投资部门,并招募了更多优秀投研人才。
在量化产品的布局上,博时基金采取了多资产、多策略、全天候的思路。据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基金经理黄瑞庆介绍,量化投资部门是一个高度协同、投研一体化的部门,承担了从研究模型开发到投资组合管理的全流程投研工作,并且与公司其他投资研究部门、IT与金融科技中心等开展协作,通过内部投研共建公司整体投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