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潮挡不住机构高价打新 市场化改革且行且珍惜 当前网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创新低,这是市场自发调节结果
时间:2022-04-2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首发(IPO)询价新规实施已超半年,随着新股破发数量增加,市场各方更加关注“定价能力”与“新股研究”的重要性。

证券时报记者对近期发行市盈率超过90倍且远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的注册制新股作了统计,发现在极端报价中,不乏头部公募基金、百亿规模私募、险资、外资机构的身影。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尽管IPO询价新规实施已久,但网下询价仍然存在“无脑打新”现象。这背后有诸多因素,比如博入围的思维没转变,更有部分基金公司仍用“入围率”来考核,导致机构博中签而报高价。也有人士认为,还存在新股研究不足的因素,尤其是小型买方机构没有足够的研究力量。

当前网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创下新低,体现出市场参与主体的博弈,这也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据了解,部分询价机构没有新股研究能力而暂时退出,一旦市场转好,可能又会“随大流打新”。

值得注意的是,新股“破发”现象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近日,上交所组织多家券商召开座谈会,对当前市场“破发”现象进行了研讨。上交所强调,各主承销商应当按照协会规范要求审慎撰写投资价值报告,充分开展投资者路演沟通工作,提升市场风险,管理好发行人估值定价预期,合理规划募投项目,在充分考虑市场、行业及承销风险后,审慎确定发行价格。下一步,考虑将大比例破发等指标纳入主承销商执业质量评价等。

谁在破发后仍报高价?

多家券商资本市场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半年来,部分询价机构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逢新必打,对新股研究的重视程度没有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新股破发潮今年1月份就已出现,彼时注册制新股中已有25%的企业出现上市首日破发。3月的前三周(1日~25日)注册制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占比已达到35%。

市场低迷,破发风险明显大增,逾30%的上市首日破发效应似乎未完全传导到一级半市场。从3月28日开始启动招股工作的新股中,依然有询价机构报出极端价格,令人费解。

以近期上市的某只新股为例,发行价为20多元,有机构网下却报出逾百元的高价。另一只新股发行价格为100元出头,有10家询价机构给出200元以上高价。

证券时报记者选取了观察样本——在3月28日至4月12日期间启动招股工作,发行市盈率在90倍以上且远高于行业市盈率的共有7只注册制新股。在这7只股票询价过程中,一家头部基金公司和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报价均有3次被列入“高价剔除”。有两家位于北京的人寿保险机构多次出现在“高价剔除”名单中。

此外,两家百亿规模的私募以及上海一家外资机构的资管公司,报价同样多次被列入“高价剔除”名单。

多因素导致“无脑报价”

今年在破发预期明显的情况下,为何还有如此多机构投资者报价偏高,是“人傻钱多”还是“反应滞后”?

“我觉得可能有些询价机构的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停留在以前博入围的固有模式,这个现象存在的,为了入围就会报高价”,一家大型券商资本市场部负责人称。

有投行人士称,部分询价机构定价能力有欠缺,且有搭便车心理,既然询价新股只剔除1%的高价,若有其他机构把价格报低,那自己报高点也无所谓,最终申购仍然按照发行价来。

另一家头部券商资本市场部人士持同样观点,称多数询价机构“无脑打新”。他向记者反问,“如果网下机构花时间研究新股并给出有价值判断的报价,但最终还是不得不与其他机构争抢中签率,那他为什么有动力做新股研究?”

欠缺专业的新股研究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询价机构内部以“入围率”考核,在当下破发常态化时期,该指标的考核是否还适用,需要重新审视。

一名中型券商人士向记者介绍买方的内部报价机制,早在询价新规改革前,很多机构对打新产品的考核是“报价入围率”。彼时,新股稳赚不赔,入围率直接与收益挂钩。如今新股市场出现破发,仍有机构继续考核该指标,一定程度影响负责报价的员工把价格往高报。

申万宏源负责发行的相关人士补充提到,虽然破发会导致部分亏损,但机构投资者会考虑产品的整体收益率,由于每只产品在每只新股上的获配金额较低,破发对于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影响不大。综合考虑,在面对入围率和收益率两个重要考核指标时,机构投资者还是会倾向报高价博入围。

当部分询价机构不具备新股研究能力,卖方投价报告就成为了询价机构报价重要参考。

新股研究成“稀缺品”

那么,新股的高比例破发是否会引起机构对新股研究的重视?打新策略是否会发生变化?对此,多名业内人士认为,理论上确实应加大研究,但是,很多机构没有足够的新股研究能力。

前述头部券商资本市场部人士表示,从目前询价机构行动来看,所谓的报价策略变化就是“不参与打新,而不是花点时间研究新股,报出合理价格。”

据了解,目前注册制新股网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创下新低,大概有250-320家的询价机构,此前高峰时期超过500家。

深圳一位中型券商资本市场部人士表示,“很多询价机构没有新股研究能力,尤其是小型买方机构不具备研究力量,现在市场行情不好,那就干脆不打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