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入夏”,但属于消费的“春天”还在等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其中,受疫情影响,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这是自2020年8月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首次为负值。按类型分,3月份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1%;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4%。
旅游市场也受颇大影响,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季度,一些消费大省,比如广东的跨省游和周边游同比、环比均处于下行趋势。
同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明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五一”假期中国游客出游半径仍然较小,本地游、周边游及省内游将成为出行主流。
多位消费者在采访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下,他们更多会选择保证基本消费,降低美妆、服饰、旅游等非必要消费,即使疫情平复也不打算进行“报复性消费”。
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促消费尤其是本地消费,正成为地方经济重要命题。比如,长沙拟于“五一”期间围绕受疫情冲击严重的餐饮、零售、汽车等领域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
张致宁认为,各地促进居民本地消费,对“五一”期间本地旅游市场复苏具有一定作用。同时,各地也应注重科学防疫,保障区域内人员有序流动,提升旅游市场消费活力。
疫情下的消费变局
正在四川读研究生的毛婷(化名)说,疫情改变了她的社交方式,也改变了消费结构。
“疫情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我在美妆、服饰上的消费减少了很多。一方面因为家里的整体收入减少了,需要控制消费,另一方面也因为疫情期间没有太多社交,购买欲望不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3月,从商品零售具体消费情况看,金银珠宝、服饰、家具、汽车类等同比降幅较大,食品饮料、中西药品、文化办公用品等基础消费品则保持增长状态。
从事金融行业的陈伟(化名)表示,疫情使他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很多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减少了旅游消费,重点消费还是保障应有的衣食住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随着进入二季度,特别是“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多地相继出台了促消费措施。除长沙之外,近日驻马店市商务局也召开了全市促消费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多项激活消费举措,提出推动全市消费市场提质扩容、稳健运行。
省级层面,近期吉林、重庆等也出台相关举措。吉林在《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进商务经济平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落实省级消费券奖补政策,2022年安排省级消费券奖补资金2亿元规模,并支持各市(州)、县(市)发放消费券;重庆则提出19条促消费措施,包括支持重点行业促销活动,推动汽车消费升级,鼓励发展“她经济”等。
毛婷则发现,近期不少购物中心也都纷纷开展促销活动,而且的确有些“吸引力”,“比如我就会因为有促销活动而约上朋友逛街吃饭,或者购买一些有需要的物品。”
4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发布会上也明确表示,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结合地方防疫的具体情况,推动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促消费举措,重点政策方向具体包括:提升传统消费能级,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快新型消费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等。
旅游业如何纾困?
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近期,多地疫情散发的情况也令“五一”期间的旅游消费备受关注。多位旅游业从业者预判,今年“五一”假期的旅游市场仍将较为冷清。
一位湖南张家界地接社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近期多地疫情影响,“五一”旅游市场不会乐观。
该经理进一步表示,目前旅游产业仅剩零星周边游、自由行的业务,但也受到一些学校、单位的人员外出管理和地区间防疫政策影响,对整体行业起不了太大作用。
河南信阳一家旅行社的经理表示,目前的“五一”假期订单量几乎为零。“疫情影响下,一旦需要隔离或被赋黄码、红码,旅游产生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会大大提高。”
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行业成为不少地方“纾困”政策的主要对象之一。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良好的旅行社、旅游演艺等领域中小微企业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合作等。
3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提出做好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在旅游业领域的落地服务,用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保险替代保证金试点工作等十条具体措施。
4月以来,全国已有浙江、河北、山西等地出台具体扶持措施。4月11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河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6项政策措施,强调发挥金融赋能作用;4月14日印发的《山西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