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磅!金融部委出招支持稳增长:提及房地产、疫情受困人群等,央行已上缴6000亿结存利润)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部委密集行动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措施。
4月18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同一日,银保监会党委作出部署,要坚决落实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积极支持配合银行、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刘鹤副总理部署的十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努力推动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
央行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与相关部门、地方党政和金融机构并肩奋进,及早释放政策红利,全力以赴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全系统要加强统筹调度和督促指导,确保前期出台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银行保险机构要主动“跨前一步”,落实落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全力促进国民经济畅通循环,维护好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行一会一局:23条举措+六大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央行宣布降准0.25个百分点,市场认为降准幅度不及预期。对此,央行在《通知》中也侧面予以回应。
央行透露,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4月15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将再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从全年看,人民银行将总计上缴11000多亿元结存利润,缴款进度靠前发力,视退税需要及时拨付,与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与此同时,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通知》指出,要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人群等金融支持,提出的具体支持举措涵盖物流、产业链、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营企业、消费等多个重点领域。
《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银保监会则提出六大方面:
一是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物流保通保畅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加大交通物流行业金融支持力度,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增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邮政快递等行业金融供给。
三是多措并举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主动加强服务对接和信息共享,努力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产业链运转顺畅。
四是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动落实帮扶中小企业稳岗扩岗、融资促进的金融惠企措施。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合理加强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帮助停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五是全力以赴支持民生服务保障。优化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和货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主体金融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灵活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六是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及时处置各类隐患,坚决维护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大对疫情受困行业、群体金融支持
在支持受困主体纾困方面,从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对重点地区和受困人群的金融服务质效等方面提出6条有针对性的举措。
《通知》提出,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末,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稳定普惠小微贷款存量,扩大增量;要按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
对疫情受困人群,《通知》明确以下重要的三点:
一是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及时优化信贷政策,区分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区分受疫情影响的短期还款能力和中长期还款能力,对其存续个人住房等贷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