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上升。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亟须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迎欣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22年,民生银行将在小微金融、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新老基建、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供应链金融、重点区域发展等方面着重发力,给予资源和政策倾斜,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再上台阶。
作为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已成长为资产规模近7万亿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民生银行如何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稳健可持续发展?高迎欣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压降非标资产
信贷投放扩量降价
回望2021年,高迎欣表示,民生银行严格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坚定地压降表内非标和票据资产、清理表外代销,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
数据显示,2021年,民生银行生息非标投资日均规模同比下降989亿元。
“压降非标资产,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信用风险、合规风险,释放了风险资产。”在高迎欣看来,这使得全行在承接表外资产回表、处置表内问题资产时,不仅能够保障正常的信贷投放和资本充足率达标,而且可以腾挪资源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
去年,民生银行贷款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制造业、普惠型小微企业、绿色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重点区域各项贷款增量占比逾六成。
贷款扩量的同时实现价降。据高迎欣介绍,民生银行落实减费让利政策,通过贷款利率下调、减免中间业务收费等措施,2021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将政策红利向终端利率价格有效传导,实实在在地惠及企业发展。
高迎欣表示,民生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监管部门工作要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转型,用心用情服务,更好发挥金融引擎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
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如何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高迎欣看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民生银行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动能培育两大方向,不断加大信贷投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民生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466.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4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680.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8%。
高迎欣表示,未来,民生银行将进一步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础再造等重点领域的业务布局,优化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加大制造业贷款、中长期及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亦是强链补链的关键所在。高迎欣表示,民生银行把“专精特新”作为打造中小企业服务特色的主阵地,依托北交所“专精特新”客群,整合优质资源,制定“融资+融智+融技”服务方案,创新推出专属产品包,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持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民生银行响应绿色产业政策导向,升级“投、融、链、营”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创新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金融支持,不断提升ESG管理能力。
截至2021年末,民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073.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76%,满足人民银行“两个不低于”要求。
高迎欣表示,在此基础上,今年民生银行将围绕“双碳”目标,深化同“中碳登”合作,升级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支持核心绿色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
加快优化重点区域经营策略
推动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
融合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重要方面。”高迎欣表示,民生银行主动对标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将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重点区域经营策略实施方案,建立了一系列配套机制,一体化协同效应明显。
具体而言,在粤港澳大湾区,民生银行通过境内外分行紧密联动,成为“跨境理财通”首批开办银行,区域联动推广医保电子凭证,推动政府及平台类资源共享;在长三角区域,发行“畅卡”和“畅享”理财产品,打通区域内各分行权益体系,有序推进区域创新实验室各项工作;在京津冀区域,发行“互联互通无界卡”;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落地白酒行业“采购易”线上化业务。
高迎欣透露,未来,民生银行要加快实施和优化重点区域经营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