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17万例,上海连续多日本土新增感染人数超过1万例,疫情防控的形势严峻复杂。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铮铮誓言背后是尊重科学、遵循规律。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关键时期,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到实处,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动态清零”是真正以人为本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中国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从武汉保卫战的应急阶段,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的全链条精准防控……回顾两年多来的抗疫历程,我国的防控举措、诊疗方案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优化调整。实施“动态清零”总方针,正是与传播力强的变异株多次殊死较量后的有效应对策略。
3月以来,上海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10万例。
快速攀升的曲线,让风险外溢的概率成倍增长,也带来医疗资源“挤兑”的巨大风险。
尽快迎来拐点,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在吉林,救治数据发出强烈警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对当地情况分析发现,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血液透析患者等基础情况差、免疫力低的人群,病毒威胁更大。
坚持“动态清零”,就要最大限度缩小疫情影响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感染、重症和死亡。
抗击疫情的中国答卷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快速和精准的“动态清零”,是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
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动态清零”是真正以人为本——
集中优势兵力,尽快“动态清零”,才能把疫情对普通人的冲击降到最低,才能尽快按下“恢复键”,让烟火气重新回归。
正是有了“动态清零”这个“1”,才有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这些后面的“0”。
从武汉到南京,从额济纳旗到西安……坚持严密科学的防控,中国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靠的就是“动态清零”的坚定决心。
以中国14亿多人的总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群体的现实国情,如不及时从严防控,最终将形成规模性反弹,中国医疗体系面临被击穿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水平均在短时间内上扬。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所谓“群体免疫”“自然免疫”的消极处置方式,导致感染和病亡人数高居不下。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一些奉行“共存”策略的国家面临这样的状况:
感染—康复—再感染,暂停—放开—再暂停……德国联邦卫生部长4月6日已经宣布,将恢复新冠感染者强制隔离义务。
“动态清零”体现的是尊重科学、遵循规律——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复杂多变。
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4.9亿,死亡病例逾615万;我国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中国2021年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基本用一个潜伏期(14天)就控制住疫情。
抗疫两年多的实践表明,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法宝”,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是坚持“动态清零”。
尽锐出战绝不“躺平”
面对世纪疫情的跌宕反复,快速有效地处置疫情,是对我们防控与治理能力的“大考”。
慎终如始将“四早”落在实处,高效开展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有效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才能尽快实现“动态清零”。
——科学精准在于“以快制快”。
3月以来,上海与奥密克戎正面较量。
一月之内,核酸检测能力翻了数倍;全国10余个省份、数万医护人员八方驰援;党员亮身份、见行动,向社区一线报到;7万多张方舱床位迅速投建,184小时交付万人“大方舱”……
这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更是事不过夜的决心,上下一心调集力量、狠抓落实,将为社会面清零提供有力支撑。
——慎终如始筑牢“四早”防线。
早发现,核酸检测是第一道防线。4月4日,全国倾力支援、上海全力以赴,创造了单日单城最大的核酸检测量。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不仅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更用实践表明了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决心、力量和信心。
这场2500万人的核酸检测“竞速赛”,在上海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栋楼宇打响,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志愿者尽锐出战,“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仅26个小时,2566.5万人、242.7万管采样完成。
——分级分类精准施策。
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这是一道更难的考题,需要分级分类、细致落实各类防控举措。
生命至上。落实新版诊疗方案;及时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